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造型的多样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5 08:10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造型的多样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工笔人物画自唐代达到顶峰之后,由于宋元崇尚文人画的时代背景,导致其发展愈渐衰落,此后,虽然不断出现优秀的工笔人物画家,但受当时社会审美取向的影响,终未能扭转工笔人物画的发展颓势。新时期发展以来,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本国的经典艺术逐渐受到重视,顺应时代潮流的演变,中国工笔人物画重新登上时代的绚丽舞台。对于艺术作品而言,造型是其表达思想情感,传播绘画意图的重要载体。当代中国工笔绘画艺术与外来文化不断地进行碰撞和融合,艺术家作为当代社会中的敏感者,通过自己的作品积极地反映着社会、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变迁,并表现出自己独有的态度,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求最完美的契合,由于画家本人所处的地域、所接触的环境,以及不同的教育背景和不同的知识结构,必然导致多样化的造型语言的产生,这可以说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导致的结果。当代在经济的飞速发展的情况下,社会结构发生较大的转变。在经历了快速发展之后,正面临一个新的变革与转型期,中国工笔人物画作为反映现实社会的画种,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味的强调传统就会脱离当今社会这个大的文化背景,无法准备的传达出作者的真实情感和创作理念;一味的追求创新则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艺术则无异于是无土之花,无本之木,无法保证作品的民族性和独创性。在当今的社会,如何在进行艺术创作与探索的同时,避免过分依赖技术上的制作,如何保持艺术本身的特质,使其向着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前进,这是每一个当代的艺术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论文以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造型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着重于探究中国当代工笔人物画的造型形成的原因,选择既秉承传统又富有创新性的代表画家及其作品,进行分析和总结,力求挖掘影响其创作风格的共同因素及个性因素,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为今后的工笔人物画创作及风格的探寻提供良好的借鉴。
【关键词】:当代 造型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1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8
  • 引言8-9
  • 一、当代工笔人物画造型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9-14
  • (一)当代的时间概念9
  • (二)当代工笔人物画造型所呈现的基本现状9-11
  • 2.1 以写实造型风格为主,,多种变形风格并存9-10
  • 2.2 中国南北文化的不同形成的造型差异10-11
  • (三)当代工笔人物画造型现状所存在的问题11-14
  • 3.1 造型样式的标签化的问题11-12
  • 3.2 造型思维的固定化的问题12-14
  • 二、当代工笔人物画造型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14-17
  • (一)“线”的造型语言的继承14
  • (二)“散点透视”构图法则的继承14-16
  • (三) 当代人审美观念的转变16-17
  • 三、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工笔人物画多样化的造型样式17-24
  • (一)“衡中西以相容”的写实造型风格17-19
  • (二)“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向造型风格19-20
  • (三) 装饰性的造型风格20-22
  • 3.1 结合民间美术和西方绘画的装饰性造型风格20-21
  • 3.2 受日本画影像的装饰性造型风格21-22
  • (四)受西方影响的超现实主义造型风格22-24
  • 四、当代工笔人物画造型发展的方向及个人创作体悟24-28
  • (一)增强传统理论基础24
  • (二)强调画面形象的个体差异性24-25
  • (三)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的探索和实践25-26
  • (四)个人创作体悟26-28
  • 结语28-29
  • 主要参考文献29-30
  • 后记3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侯振伟;;中国人物画的造型观[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1期

2 毕建勋;论水墨人物画及其造型问题[J];美术;2003年09期

3 王红媛;;倾力开发国画审美的新视域——刘泉义的工笔人物画[J];美术观察;2006年11期

4 ;刘国辉谈人物画及有关问题[J];艺术探索;2001年01期

5 杜大恺;;中国当代壁画的幻想、中兴与裂变[J];装饰;2008年S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瑛;论工笔画线造型的传统特征及当代衍变[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造型的多样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69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669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c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