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论中国画苦难题材的艺术表现及审美内涵

发布时间:2017-03-25 11:20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画苦难题材的艺术表现及审美内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处于外族入侵和内部动乱的困苦时期,从当时至现在有许多画家创作出大量反映这一时期社会剧烈动荡的作品。在全国各级画展中这类作品也很多,它们又可细分为苦难题材、抗战题材和苦情题材。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苦难题材作品有独特的绘画语言和艺术特色,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学习。文章探讨以《矿工图》为代表的苦难题材的界定以及与抗战题材、苦情题材的关系,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苦难题材展现了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民,抗战题材作品是表现“抗争”这一主题,激发人民的抗日热情和斗志,而苦情题材主要表现下层民众艰辛生活。论文的重点在对苦难题材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分析上,以蒋兆和的《流民图》和周思聪的《矿工图》为例,本文详细论述了苦难题材作品的构图、造型、用笔、用墨和用色。由《流民图》的众生象并置的构图到《矿工图》人物交错重叠的构图,由融写实与笔墨渲染的造型到表现主义夸张变形的造型,以及运用了粗笔涩线、重墨叠加的用笔和用墨,画家创造性地运用中国画绘画语言,营造出压抑沉重、触目惊心的画面效果,呈现了那段时期人民流离失所、受尽迫害、灾难深重的沉痛经历,是对侵略暴行的有力控诉和抗议。通过对苦难题材中国画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类作品具有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奋发图强的现实意义,彰显出艺术家的人文情怀和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并且在绘画语言上创造出与之极度融合的表达方式,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两个方面:1.首次提出“苦难题材”中国画的概念,探讨了与之相近题材的区别。2.具体分析了苦难题材作品的绘画语言,揭示这类作品在构图与笔墨上的艺术表现特征。本课题研究深化了对苦难题材的认识,同时,他们的成功会对当代中国画创作带来有益启示。
【关键词】:苦难题材 艺术语言 精神内涵 社会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11
  • 第一章 中国画苦难题材的概述11-16
  • 1.1 苦难题材的界定11-13
  • 1.1.1 苦难题材的定义11-12
  • 1.1.2 “苦难”立场的形成12-13
  • 1.2 苦难题材与抗战、苦情题材的比较13-16
  • 第二章 苦难题材的几个典型案例16-24
  • 2.1 中国画中表现苦难题材的作品16-20
  • 2.1.1 中国传统绘画体现苦难的部分16-17
  • 2.1.2 周思聪《矿工图》17-18
  • 2.1.3 蒋兆和《流民图》18-19
  • 2.1.4 黄胄《黄泛区写生》19-20
  • 2.2 西方绘画中表现苦难题材的作品20-24
  • 2.2.1 珂勒惠支《苦难》20-21
  • 2.2.2 毕加索《格尔尼卡》21-22
  • 2.2.3 席里柯《梅杜萨之筏》22-24
  • 第三章 中国画苦难题材的绘画语言分析24-36
  • 3.1 苦难题材作品的表现内容与表现形式24-25
  • 3.2 苦难题材作品的构图25-29
  • 3.2.1 众生象并置 巨幅长卷 苦难无尽的构图 以蒋兆和《流民图》为例25-27
  • 3.2.2 平面分割组合 人物重叠交错 压抑沉重的构图 以周思聪《矿工图》为例27-29
  • 3.3 苦难题材作品的造型29-33
  • 3.3.1 巨幅再现 触目惊——融素描写实与笔墨渲染的造型29-32
  • 3.3.2 扭曲压抑 佝偻蜷——表现主义夸张变形的造型32-33
  • 3.4 苦难题材作品的用笔、用墨和用色33-36
  • 3.4.1 粗笔涩线的用笔34
  • 3.4.2 重墨叠加 色彩暗淡的用墨和用色34-36
  • 第四章 苦难题材作品当中的审美内涵36-40
  • 4.1 苦难题材作品当中的精神性36-38
  • 4.2 苦难题材作品的价值与启示38-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3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43-44
  • 致谢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文喜;;情有所神 形无定象——记单桂福的中国画艺术[J];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产业化);2006年01期

2 庄寿红;;承前启后 共创中国画的辉煌[J];艺术沙龙;2009年02期

3 王学俊;;谈中国画表现[J];国画家;2013年03期

4 邵大箴;;大漠神韵,胡杨风采——简评杨永家中国画艺术创作[J];文化月刊(下旬刊);2013年02期

5 邵大箴;;志在拓展与创新——童乃寿的中国画[J];中国美术馆;2013年03期

6 许群 ,吴蓉蓉;中国画,敢问路在何方[J];记者观察;2004年01期

7 宋鸣;中国画的传统与传统的中国画[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8 孙墨龙;;枕砚一觉四十年[J];国画家;2000年05期

9 邱正伦;;面对中国画的现代时刻——西南师大美术学院中国画阵容[J];国画家;2000年05期

10 孙恩同;;学画中国画琐谈[J];美术大观;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鸿仪;;论中国画的“内美”[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鸿仪;;漫议“中国画画家”[A];'2007中国画创作观摩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黄鸿仪;;呼唤科学、准确的美术评论[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4 叶青;;论中国画写实传统的基本特征[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浩满;中国画必然升值的原因[N];文艺报;2004年

2 特约记者 张迎春;探索中国画在新疆发展的新思路[N];阿克苏日报;2007年

3 白茹;石齐 玩儿好的艺术[N];中国改革报;2006年

4 范达明;我的中国画观[N];美术报;2006年

5 西沐;中国画市场投资逐步走出风险期[N];美术报;2007年

6 钱晓鸣;大力促进中国画的和谐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6年

7 王向华;“中国画·画中国”走进四川[N];四川日报;2007年

8 刘为;略解中国画“笔情”[N];美术报;2008年

9 马鸿增;中国画“写画”美学体系的自觉[N];中国艺术报;2011年

10 紫琅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 姜冬莲;中国画艺术在家纺图案设计中的运用[N];中国纺织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严健民;中国当代山水画在美国东部的认知[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妍玫;论中国画课程在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必要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毛军;简论中国画的传承[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3 纪玉强;关于中国画触觉语言的猜想[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4 郑墨;“传统笔墨”在中国画基础教育中的价值[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冯艳艳;浅谈我对中国画民族性的认识[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肖日增;论中国画的虚实[D];山东大学;2015年

7 周晓霞;论中国画线条的美学内涵[D];贵州大学;2015年

8 张勇;个性化笔墨方式流变[D];湖北美术学院;2008年

9 吴雪莲;媒介中的观念:从箔的运用看中国画[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10 李伟;论中国画之音乐美[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画苦难题材的艺术表现及审美内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71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671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1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