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醒狮与猛虎:重读何香凝的象征图像

发布时间:2022-01-27 10:11
  1910年的《猛虎咆哮图》与1914年的《狮》图是何香凝的两件猛兽题材精品,可代表她早期的最高水准,然而这两幅作品却缺乏必要的文字说明,这使得进一步的研究难以着手。于是,为了更加具体地展示这两幅画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只有将其置于20世纪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力求在这个复杂的结构网络中对其进行深入的发掘。本文力求对这两幅作品的画面进行细读,分析其独特之处,指出这两件作品首先体现出画家研习博物学及日本绘画的成果——尤其是《猛虎咆哮图》很可能是一幅精彩的习作,而《狮》则是一幅技法纯熟的"标准像";其次,我们需要了解作品在象征功能上的可能性,因此要深入探讨相关的图像志及社会情境。狮子和老虎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习见的题材,常被用于祥瑞、镇守等功能,成为威武、力量等象征符号,近代以来这对传统图像陆续被用于"唤醒"功能,以印刷品及各式绘画、工艺品的面貌出现在革命派画家的笔下,深入到民众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去。狮子和老虎,既具有相似的象征含义,又在不同的具体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一般而言,在20世纪初期老虎是共和力量的化身,而狮子则是被唤醒的对象,但有时候它们又可以交互替代,形成复杂的意义网络。它们在演... 

【文章来源】:艺术工作. 2020,(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9 页

【部分图文】:

醒狮与猛虎:重读何香凝的象征图像


《画报茶会》见《时事画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第一期

狮子头,日本,图录,行道


到了清代,舞狮除了延续了辟邪祥瑞的功能之外,甚至与秘密社会发生了密切联系,尤其是在广东发生了新的演变。研究者指出:“在清末民初的反清斗争中,佛山醒狮便是一面旗帜。据史料记载,当时佛山狮会主要分为两派:一是“义”字派,即洪拳派,以舞红狮和三星舞法为主,服务于广东天地会;一是“社”字派,即蔡李佛拳派,以舞黑狮和七星舞法为主,服务于太平天国。舞三星狮举三星旗(三点旗),舞七星狮举七星旗(七点旗),旗帜的标识与醒狮的舞法必须一致。反清志士为了不受清廷禁令的约束,在秘密传授或练习武术并借节日集会之际,从事武术表演和交流。”[40]在这种情况下,晚清的学者与民众,尤其是像梁启超这样出身于广东的活动家,自然不仅对舞狮传统耳熟能详,而且还深知其在民众之间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因此,结合上述种种情况,作这样一个猜测也许并不是毫无道理的:在各种狮子形状,或者说“佛兰金仙”形状的“机械”中,也许再也找不到比舞狮更加符合要求的了,它可以完美地体现出“醒”和“睡”之间的不同状态,并且它极其容易操作,还具有可供利用的各种传统。以日本奈良法隆寺的行道面狮子头为例(图9),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具备开合转折的“机械”功能,这种机关在广东舞狮民俗中也随处可见。不过,前段引文在表述上存在一点问题,作者所提到的“醒狮”是我们今天对广东舞狮的一种称谓,但却未见于20世纪以前的文献之中,而这种对广东舞狮的特定称谓究竟具体起于何时,实际上本身就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图1 0《何不讲求卫生》见《时事画报》1906年第六期

条纹,真相,画报,图画


图1 8《模仿共和之手段》1912年《真相画报》第四期在1912年8月发行的《真相画报》第六期中有两幅“时谐”(图19)进一步阐述了猛兽画的意义。其一表现了一个身穿黑西装的官员正在展示一幅刚刚画好的“猛虎图”,然而画中的老虎却活像一只剥了皮的痩猫(狗),旁边一个穿着条纹服装、肥头大耳的官员右手指着画,左手做摆手状,还一边咧开嘴笑。题跋解释道:“日言改革,如此手法,画虎不成,令人笑煞。”另一幅则是“画中画”,描绘了一幅悬挂在墙上的立轴,上面画着一直正面蹲立,形象凶恶,状如猛虎的野兽,上题“恶物”两字,而匹配的英文标题“A Fierce Animal”却显然正是我们所习称的“猛兽”,有意思的是,这幅画前面的几个观者似乎是受到了猛兽的惊吓,正忙不迭地向四边鼠窜,而其中就有上一幅图中的那两位官员。这幅画没有具体的文字说明,我们无法绝对正确地解读其隐晦的含义,但是有理由认为它所描绘的是一头具有震慑力的猛兽,令那些毁弃共和成果的小人望而生畏。20年代何香凝所绘的猛虎图上常有“猛虎在山,藜藿不采”一类的题跋,正是这个意思。这一头猛虎,显然与“模范共和”具有不同的象征含义。然而“恶物”二字,确实也已经让这幅图更加意味深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鼓动风潮与书写革命——从《时事画报》到《真相画报》[J]. 陈平原.  文艺研究. 2013(04)
[2]佛山“醒狮”的起源及其文化内涵[J]. 蒋明智.  文化遗产. 2011(04)
[3]出版体制、阅读伦理与《弗兰肯斯坦》的经典化之路[J]. 张鑫.  外国文学研究. 2011(04)
[4]近代思想文化语境中的醒狮形象[J]. 单正平.  南开学报. 2006(04)
[5]严复苛锐评骘梁启超原因分析[J]. 李宝红.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6)



本文编号:36122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6122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d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