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从翻译美学角度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度

发布时间:2016-12-21 08:04

  本文关键词:从翻译美学角度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大连海事大学》 2013年

从翻译美学角度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度

孙欣欣  

【摘要】:古典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的最高形式,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璀璨明珠。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精湛,内容深刻,意境丰富,感情强烈,节奏鲜明,因此吸引了无数中外读者。然而,诗歌的翻译,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一直以来颇有争议。许多语言学家,翻译家甚至诗人都不赞成诗歌的翻译,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但又有许多翻译家进行诗歌翻译的尝试,并翻译出了许多优秀的诗歌。关于诗歌的可译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可译度的争论一直未曾停止。对此,传统翻译语言学派无法解决诗歌翻译中所出现的众多复杂的问题。因此,从美学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进行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背景下就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综述前人关于诗歌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论述了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可译度,认为诗歌在整体上是可译的,但这种可译性是有一定限度的。作者首先从审美客体的角度,引用大量中外译者的古诗译例与汉语原作进行对照、比较和分析,从形式符号集和非形式符号集两个角度论证了诗歌的可译性。其次,指出由于审美主体受制于审美客体,加上译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相对不可译性是存在的。最后,作者从审美再现以及对译者提出的一些要求两方面,提出译者可以减少不可译性因素。总之,从翻译美学角度而言,古典诗歌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译的,诗歌不可译性只是相对的,并且诗歌的不可译因素可以转化为可译性因素。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孟祥德;;在古典诗词翻译中重构意境——基于杜牧《清明》六个英译本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年36期

2 陈光祥;可译性与可译度[J];外语研究;2003年03期

3 田庆芳;;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较[J];上海翻译;2007年02期

4 陈登;翻译中可译性的限度[J];外语教学;1996年01期

5 杨衍松;古老的悖论:可译与不可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9期

6 陈良运;;意境、意象异同论[J];学术月刊;1987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颖;从翻译美学角度论诗歌的可译性限度[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高超;美学视角下的翻译主客体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海燕;;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月亮意象[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顾正阳;康添俊;;古诗词英译中的道别礼俗[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4 曹秀兰;;谈曹溶词故国之思的意象表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龙明慧;;翻译的形而上——论“忠实”之于翻译的本体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刘晓峰;;从SL-TL语域比较的角度谈翻译中的语域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赵睿才;;发掘自己的灵魂——长吉诗理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童兆升;刘国忠;方英姿;陈海容;;散文翻译中“韵味”再现的层次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阮玉慧;;论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曹军;曹青;;许渊冲诗歌翻译美学探微[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祈楠;;翻译目的论指导下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美的翻译[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莉;;诗歌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3 倪奇;刘飞;;以“气”论诗与方东树的诗学思想[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蒋春生;;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对外来电影片名翻译之影响[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5 熊辉;;简论郭沫若的“风韵译”观念及其历史意义——兼论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云洲;;从功能语法的角度看一首词的英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王伟;;国内公共场所标识语英译的问题及其对策[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莉;;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公示语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曾惟民;;永恒的缺失之美——关于中国古代诗歌汉译法的思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向京;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惠;阿瑟·韦利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彭伟;明前韦应物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梁静;汉西数词对比分析及汉语数词的西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周锡梅;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吴钧陶与Witter Bynner的杜诗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彭强;从等效理论看辜正坤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胡成蹊;文学译者的人文素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周良谦;陪同口译中文化差异引起的交流障碍及应对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李娟;杨必译《名利场》中“good”一词的具体化译法批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明磊;;译者主体性的翻译美学视角[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年11期

2 赵秀明;中国翻译美学初探[J];福建外语;1998年02期

3 朱玉彬;语言不可译性与文化不可译性——兼评卡特福特的可译性理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高芸,施小芸;从语言美学功能的角度谈绝对不可译性[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5 杨娇霞;;从美学角度看模糊语言的翻译[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杨芳;;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实践能力研究[J];林区教学;2009年08期

7 徐俊华;从饮食文化看翻译中文化的不可译性[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8 陈伟莲;试论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对立统一[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唐德根;常圆;;合流文化及译者的跨文化能力[J];外语研究;2006年01期

10 孙致礼!洛阳036信箱30号,河南洛阳471003;翻译的异化与归化[J];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寅;中国古典诗歌的比较分析[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年01期

2 周淑芳;漫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治学诗[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3 肖瑞峰;从域内走向海外: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历史使命[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4 肖瑞峰;从域内走向海外: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历史使命[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曹世瑞;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鸿雁”[J];华夏文化;2003年01期

6 赵维森,张子刚;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的象征功能及其成因初探[J];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7 赵维森;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的象征功能及其成因初探[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侯国良;中国古典诗歌与生态伦理[J];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9 龚红林,何轩;中国古典诗歌爱国主义传统流变及其检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庞海音;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洪涌;;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语言的特征[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王小舒;;阐释学美学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及释义[A];东方丛刊(1992年第3辑 总第3辑)[C];1992年

3 陈月红;;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十余年综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范子烨;;啸: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音乐意象——关于中国古代音乐与诗歌之关系的一项研究[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王霄蛟;王颖;李晓莲;王立增;;200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博士论文索引及摘要[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6 李晓莲;王霄蛟;王颖;王立增;;200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期刊、报纸类)[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演讲人 叶嘉莹 整理 张静;[N];光明日报;2013年

2 杨晓民;[N];人民日报;2011年

3 美国俄勒冈大学东亚系 王宇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廖令鹏;[N];文艺报;2014年

5 人文学院中文系 孙明君;[N];新清华;2005年

6 诗歌评论家 作家出版社编审 唐晓渡 本报记者 怡梦;[N];中国艺术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李志伟;[N];光明日报;2013年

8 曹志平;[N];文艺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綦晓芹;[N];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N];中国文化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美玲;中国古典诗歌在泰国当代的传播与影响[D];上海大学;2010年

2 蒋向艳;向着中西文化“第三元”的自觉探寻[D];复旦大学;2005年

3 王文;庞德与中国文化[D];苏州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创造性发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晏雪;中国古典诗歌的隐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静茹;中国古典诗歌模糊美的鉴赏与翻译探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于瑞照;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及中国古典诗歌模糊语的翻译研究[D];青岛大学;2013年

5 常丹丹;从符号学角度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性及其翻译[D];中南大学;2007年

6 肖菲菲;从文化角度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程华薇;中国古典诗歌的人文精神和青少年人格教育[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慧;论弗莱“神话—原型”批评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阐释功能[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林国淑;接受之维中的中国古典诗歌[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秦军;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探索古代体育健身思想的演变[D];安徽工程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从翻译美学角度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1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21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0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