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俄罗斯的萨福”——论阿赫玛托娃爱情诗的诗艺特征

发布时间:2022-08-23 15:51
  作为一个孜孜不倦的诗歌艺术探索者,阿赫玛托娃在俄罗斯诗坛的成就无疑是卓越的。1912年,阿赫玛托娃以《黄昏》和其独特的“室内风格”爱情诗登上诗坛,一开始就显示了迥异于他人的光彩和才华。随后的《念珠》(1914)、《群飞的白鸟》(1917)《车前草》(1921)等作品集,更为其赢得了“俄罗斯的萨福”的诗名。阿赫玛托娃以她的诗歌开拓了崭新的诗歌表现领域。 阿赫玛托娃的爱情诗成就最高并独具魅力。她以女性的身份赋予了爱情“女性发言权”,除了爱情诗中抒情主人公角色的转换(普希金、费特、丘特切夫的诗歌所写的爱情之欢愉痛苦都是从男性的角度进行透析的),还有对女性心理广泛而丰富的描写(深度和广度的同时行进,内容和形式的双重拓展)。在阿赫马托娃的诗中,有对爱情的憧憬期盼,有处于爱情中的甜美心境,有爱情神秘的萌动,有热恋的兴奋、热烈,有对爱情的牵挂不舍,还有对婚姻生活的失落、迷惘,甚至对爱情深切的绝望——焦灼、决绝,充满了断裂和刺痛。阿赫玛托娃以女性身份“教会了女人说话”,表达了女性对爱情、婚姻的独立思考,展示了女性内心种种隐秘、细微的感受,以及处于爱情中的或激烈动荡或婉转纤细的心理活动...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一、 前 言
二、 爱情心理的刻画与“物象性”的运用
三、 小说技巧与戏剧手法的引入
四、 “阿赫玛托娃式”艺术手法
五、 结 语
注释
参考书目
中文摘要
Abstract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谈李清照和安娜·阿赫玛托娃的创作道路[J]. 杨雷.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
[2]爱的悲歌[J]. 李绪兰.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03)
[3]爱情诗艺术手法的创新——试论阿赫玛托娃的早期诗歌[J]. 曾思艺.  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4)
[4]普希金:“动态的经典”——兼议“诗学流亡”中的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和曼德尔施塔姆[J]. 查晓燕.  北京大学学报(外国语言文学专刊). 1999(S1)
[5]文学作品与作家人格[J]. 王景科.  发展论坛. 1999(08)
[6]一个始末未明的爱情悲剧──浅析阿赫玛托娃抒情诗《诀别的歌》[J]. 黄玫.  俄语学习. 1999(04)
[7]阿赫玛托娃早期创作[J]. 郑体武.  国外文学. 1999(02)
[8]俄罗斯诗坛上的萨福——阿赫玛托娃诗歌初探[J]. 孙超.  求是学刊. 1998(02)
[9]俄罗斯诗歌的月亮──评安娜·阿赫玛托娃的诗[J]. 蒲惠民,孙晓音.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1996(01)
[10]阿赫玛托娃艺术风格探幽[J]. 王加兴.  当代外国文学. 1995(01)



本文编号:36780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36780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c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