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语块是构式和词项的中介——以现代汉语“V起NP来”为例

发布时间:2018-08-28 18:29
【摘要】:以现代汉语中含有"V起NP来"的两个构式为例(甲构式如"唐宪宗到了晚年,迷信起佛法来";乙构式如"赵括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提出构式内部结构的模型假设:"构式—语块—词项"。主要观点是:语块是构式和词项的中介。具体观点是:1.构式中心论:构式义是第一位的;2.构式由语块构成:一个构式的语义单元由构式内部各个语块分担;3.语块对入选词项进行遴选和制约:词项的自由变异度在语块范围内实现,语块内部词项与词项互相制约,共同承载该语块语义。该模型是构式语块分析法的理论基础之一,它可以为"构式义为何不能从组成成分直接推导出"这个构式语法的基础理论问题提供一种解释。
[Abstract]:Taking the two constructions of "V from NP" in modern Chinese as an example (for example, "Tang Xianzong became superstitious to Buddhism in his later years" and "Zhao Kuo talked about the art of war"), he used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model hypothesis of the construction internal structure: "construction-chunks-word items". The main point of view is that chunks are mediators of construction and lexical items. The specific point is: 1. Construction center theory: construction meaning is the first one. Construction consists of chunks: the semantic unit of a construc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lexical items are selected and restricted by the lexical chunks: the free variation of lexical items is realized within the lexical chunks, and the lexical items within the lexical chunks restrict each other so as to carry the lexical semantics of the lexical chunks together. This model is one of the theoretical bases of the construction lexical analysis. It can provide an explanation for the basic theoretical problem of "why the construction meaning can not be derived directly from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作者单位】: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陆俭明;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1期

2 梁银峰;;汉语事态助词“来”的产生时代及其来源[J];中国语文;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湃,彭爽;与“V得起”和“V不起”相关的问题[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王丽彩;“来”、“去”充当的趋向补语和宾语的次序问题[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3 孙斐,定远;九十年代以来的趋向动词研究述评[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曹娟;表开始体“起来”的核心意义[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S3期

5 郭春贵;复合趋向补语与非处所宾语的位置问题补议[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3期

6 鲁川;“预想论”:现代汉语顺序的认知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1期

7 杨德峰;“时间顺序原则”与“动词+复合趋向动词”带宾语形成的句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3期

8 谢茹;动词与其动趋式短语的功能比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陈建军;;“动+来/去”结构带宾语时的时体运筹机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洪琳;论复合趋向补语的教学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德峰;;以朝鲜语为母语的学生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2 刘富华;黄玉花;;趋向动词语法化与对外汉语补语教学[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温振兴;《祖堂集》助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彭锦维;现代汉语受事前置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6 林美淑;对韩汉语教学离合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张景霓;毛南语动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Maharani(陈玉兰);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妮妮;现当代“V起来”和“V来”使用情况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2 谢慧萍;现代汉语动词表层语义研究[D];湘潭大学;2005年

3 蒋静;从“来/去”的历时演变看连词功能的产生[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小玲;汉语体标记“起来”的句法语义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5 刘滢;“去+VP”与“VP+去”的对比分析——兼论语序、位置和不对称现象[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冈美智子;试论现代汉语“来/去”做趋向语一些问题[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莹;“V到”结构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8 吴春相;现代汉语时体与连续动作连动式[D];延边大学;2003年

9 朴得环;“动好(了)” 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苏俊波;《碧岩录》趋向词“来”、“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艳;杨万里诗助词“来”的用法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木仕华;论纳西语动词的语法化[J];民族语文;2003年05期

3 房玉清;“起来”的分布和语义特征[J];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01期

4 崔希亮;“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03期

5 崔希亮;汉语空间方位场景与论元的凸显[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4期

6 黄月圆,杨素英;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把”字句习得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1期

7 叶向阳;“把”字句的致使性解释[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2期

8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9 石毓智;白解红;;将来时的概念结构及其词汇来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1期

10 陆俭明;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孟琮;;动词和动作的方向[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兰芹;;构式语法的解释力——以汉语中三种特殊的双宾句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2 王玲玲;现代汉语格关系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1989年05期

3 何爱晶;陆敏;;去粗存精 取精用弘——构式语法研究概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董娜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浅析关联理论与构式[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李勇忠;祈使句语法构式的转喻阐释[J];外语教学;2005年02期

6 左红珊广;《套语与词汇》评介[J];现代外语;2005年01期

7 韩瑜;;语块法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文教资料;2007年28期

8 张磊;张瑞虹;;构式语法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可能性[J];考试周刊;2007年38期

9 王海峰;;离合词离析形式AxB的构式特征[J];汉语学习;2009年01期

10 闫洪勇;施晓伟;;基于语料库的构式语法研究的理论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周强;詹卫东;任海波;;构建大规模的汉语语块库[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周玉;宗成庆;徐波;;基于多层过滤的统计机器翻译[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云靖;;“NP+的+VP”结构的构式语法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孙宏林;俞士汶;;浅层句法分析方法概述[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钟立军;李茹;彭洪保;;基于汉语多词块的语料库研究[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李毅;亢世勇;孙茂松;孙道功;;基于奥运语料的语义成分标注规范[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7 周强;赵颖泽;;汉语功能块自动分析[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9 阿布都热依木·热合曼;艾山·吾买尔;吐尔根·依布拉音;帕里旦·吐尔逊;哈里旦木·阿布都克里木;;维吾尔语句法树库标注体系[A];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与进展——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第二届全国多语言知识库建设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茜;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能”的多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石彦霞;《纪效新书》句法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田靓;汉语作为外语/第二语言教学的“把”字句研究[D];北京大学;2012年

5 郑娟曼;现代汉语贬抑性习语构式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龙;现代汉语习用语法构式句法分析及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郭印;汉英致使交替现象的认知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王小穹;疑问代词语义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刘禀诚;现代汉语代词组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萍;试论“构式—语块”教学法[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丰蓉;构式语法视角下“起来”中动句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丛珊珊;汉语语块及其在留学生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存娥;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块[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晓伟;语块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何所思;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中的语块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沈冲;从汉语儿童语言习得角度浅谈构式语法[D];辽宁大学;2011年

8 张伯玲;新旧版《汉语教程》中语块应用状况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霄;语块理论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才金慧;汉语语块及其语言习得策略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102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102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8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