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汉英熟语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8 11:08

  本文关键词:汉英熟语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熟语作为语言言语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元素之一,其学术研究与现实应用的意义和价值都是举足轻重的。汉语熟语和英语熟语各自的存在、发展、使用都有不同的人文历史背景与特色。本文立足于比较对照的视角,将汉语熟语与英语熟语进行对比研究,从各自研究现状、主要研究的目的意义入手开始探求异同;并分析汉英熟语的概念界定、结构、语义、表现效果等方面的特点;着重对汉英熟语进行了历史、社会、文化、心理方面的人文比较研究与汉英熟语中成语、谚语、格言等类别使用的应用比较的研究;并且对英汉熟语对译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有所涉及。力求通过研究学习达到知己知彼、互相借鉴、融汇贯通、取长补短的目的,从而对全面完善汉语修辞学、翻译学、语用学、传播学、对外汉语交流等学科的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熟语 语言 修辞 熟语修辞 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H0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第一章 绪论7-10
  • 1.1 课题来源7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7-8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8-10
  • 第二章 熟语概述10-20
  • 2.1 汉英熟语概念的比较10-13
  • 2.2 西方熟语研究的特点13-16
  • 2.3 汉语熟语的表意特点16-20
  • 第三章 汉英熟语的人文比较20-24
  • 3.1 熟语的历史比较20-21
  • 3.2 熟语的社会比较21-22
  • 3.3 熟语的文化比较22
  • 3.4 熟语的心理比较22-24
  • 第四章 汉英熟语的应用比较24-34
  • 4.1 汉英熟语的常见类型24-26
  • 4.2 汉英成语比较26-31
  • 4.3 汉英谚语比较31-32
  • 4.4 汉英格言比较32-34
  • 第五章 汉英熟语对译中涉及的问题34-37
  • 5.1 熟语的修辞应用34
  • 5.2 汉英对译过程中熟语修辞效果的遗失34-35
  • 5.3 汉英对译过程中熟语修辞效果的保持35-37
  • 结论37-39
  • 致谢39-40
  • 参考文献40-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芳蕾;;重塑英语教学新模式[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2 朱宇丹;;《圣经》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影响[J];文学教育(下);2011年07期

3 陈希洁;;跨文化交际中词汇空缺现象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李秀;;如何树立学生英语文化意识[J];神州;2011年11期

5 马雪松;;浅析商业院校成人英语教学的现状及教学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6 陈棠;;读“言下之意”——英语双关的语言艺术及其理解[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7 张骜;;辜鸿铭《论语》英译本语言浅析[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8 王雯;;英语中的法语借词及对英语的影响[J];文理导航(中旬);2011年08期

9 张宗洁;;论中英等级词汇语义强度对比的理解差异[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王越;吕美嘉;;语言软实力发展新模式与路径创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佟立;张虹;季文娜;;现代西方思想文化核心术语对我国语言文化的影响[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2 方铭;;序[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邓军;李萍;;论全球语境下汉语言文化的国际推广[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4 沈大力;;“龙”语言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兼论文化差异及对“它者”的审美[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5 李玮;;大众传媒与俄罗斯语言文化的变迁[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储常胜;;语言与文化——浅析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陈冀青;冯保初;李晓红;;创建规范开放的语用环境[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集)[C];2002年

8 齐木德道尔吉;;魏弥贤教授简介[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9 亦邻真;;亦邻真教授复德国庞纬博士信[A];蒙古史研究(第八辑)[C];2005年

10 许欣;;“面向21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综述[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义林、林连通 詹伯慧 苏新春 彭宗平;两岸四地语言文化互动潮流观察[N];北京日报;2005年

2 宁艳红 记者 邱齐龙;“俄罗斯语言文化周”在我市启动[N];黑河日报;2009年

3 教育部语信司;澳门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成立[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4 记者吕莎;澳门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京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记者 曾永联;我区启动首个泰国语言文化中心[N];广西日报;2010年

6 记者 黄蔚;为加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合作搭建有效平台[N];中国教育报;2011年

7 楼望之;尊重自己的语言文化[N];经济日报;2004年

8 刘菲;中国语言文化使者感动美国师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9 何文波;中华元素点缀柏林语言文化展[N];中国文化报;2009年

10 王克非;翻译:在语言文化间周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文义;布依族《摩经》语言文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2 丁石庆;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3 杨大方;文化语言学视野中的对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黄琼英;鲁迅作品语言历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赵晓芳;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的文学图景[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蔡平;文化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宁继鸣;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D];山东大学;2006年

8 吴平;文化模式与对外汉语词语教学[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乔颖;趋向“他者的翻译”[D];河南大学;2007年

10 宋莉;跨文化交际法中国英语教学模式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昀霏;汉英熟语比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2 杨莉伟;俄汉体态语对比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3 朱宇琦;论俄语语言文化词位“лес”[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洪德坤;泰国中文运签语言文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5 徐斐;中俄语言文化中的传统家庭观念对比[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2年

6 柳香丹;日韩谚语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7 徐冬梅;论美国的语言政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姜波;图像化时代与文学的后现代性[D];吉林大学;2006年

9 刘波;俄汉报纸互文性标题语言文化特点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魁;简述东正教对俄罗斯语言文化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汉英熟语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21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721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3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