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词的语用意义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8 20:37

  本文关键词:词的语用意义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词进入一定的语境中,理所当然地受到语境中各种成分的制约,在静态意义基础上,词义可以从一个概念运动到新的概念,并以新的概念为基础形成新义,负载功能,实现交际。这时的静态意义只起到形式和依托的作用,语用意义才是功能的负载者、体现者。因此,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词义系统并非处于一个自足的封闭的静止状态,词义在特定语用环境的要求下可能发生某种变异,,以动态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人类的交际,正是依赖于词在语用中的动态变化才能更好地完成,词义系统的最终功能也是在语用中得以实现的。 由此,从语用词义(词的语用意义是指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人们在词语概念意义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语用目的支配下,以语境作为参照而赋予词语的临时意义)的界定入手来揭示语用词义在具体交际中的性质及实际特征: 一、语用词义存在的基础是词的静态意义,存在的条件是具体的语境。静态词义的基础性作用表现在为语用词义提供的概念基础和内容方面;语境条件则源源不断地产生需求,对语用词义的形成提出各种要求、目的、意图等。二者在交际中结合,不断发展、运动,其结果促成了语用词义的形成。 二、词的语用意义在具体言语交际中的体现程度是不均衡的,从显性程度看语用词义分为隐性语用词义和显性语用词义;从语义内容看语用词义分为比喻型、借代型、反语型、双关型、字形型、活用型、意图型等七种类型。 三、语用意义是变化的,随着具体的使用者、文化、社会等因素而变化,需要通过具体的语境才能理解其意。所以,语用词义的推导离不开语境因素的帮助,只有深入语境,才能理解词语产生的临时含义。 四、根据格莱斯的会话合作理论,语用词义是通过有意地违反一个或多个准则而实现的,词语可以通过有意对合作准则的违反而表达语用意义,进而实现言后行为。这种对合作准则的违反包括:违反数量准则、违反质量准则、违反关联准则和违反方式准则。 以语用词义的方式来充分地表情达意,可以说是人类在语言运用方面的一个明智之举,它充分体现了人类在驾驭语言方面的能力。应该相信,随着其研究地不断深入,语用词义分析探究的成果会给语言的学习带来更多的实惠的。
【关键词】:词义 语用词义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H030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导论9-14
  • 1.1 语用词义研究的背景与缘由9-10
  • 1.1.1 研究的背景9-10
  • 1.1.2 产生的缘由10
  • 1.2 语用词义研究的性质与研究的对象10-11
  • 1.2.1 语用词义研究的性质10-11
  • 1.2.2 研究对象与范围11
  • 1.3 语用词义研究的意义11-12
  • 1.4 语用词义研究的方法论取向12-14
  • 第二章 语用词义的界定与描述14-40
  • 2.1 词义分析再思考14-18
  • 2.1.1 词义分析14-15
  • 2.1.2 隐含词义15-18
  • 2.2 词的语境义18-21
  • 2.2.1 词的表层语境义19-20
  • 2.2.2 词的深层语境义20-21
  • 2.3 语用词义的描述21-34
  • 2.3.1 语用词义的概念及性质21-26
  • 2.3.2 语用词义的类型及特点26-34
  • 2.4 语言交际中语用词义与词汇意义的关系34-40
  • 2.4.1 语用词义与静态意义之间的关联34-36
  • 2.4.2 语言交际中语用词义与词汇意义的关系36-40
  • 第三章 语用词义的推导与语境40-54
  • 3.1 “语境”概念及其历史沿革40-42
  • 3.2 词义语境的结构分析42-45
  • 3.2.1 客体框架43
  • 3.2.2 主体框架43-44
  • 3.2.3 主体与客体的词义差44-45
  • 3.3 语境与语用词义理解45-48
  • 3.3.1 语境可以显示词义45-46
  • 3.3.2 语境可以延伸词义46-47
  • 3.3.3 语境赋予词语临时内涵47-48
  • 3.4 认知语境与语用词义的理解48-51
  • 3.4.1 认知语境48-49
  • 3.4.2 认知语境与关联49
  • 3.4.3 认知语境对语用词义的解释和制约49-51
  • 3.5 词的语用意义的辩识简析51-54
  • 第四章 语用词义的生成机制54-69
  • 4.1 语用词义形成的基础和条件54-55
  • 4.2 语用词义形成理据的分析55-58
  • 4.2.1 词义系统自我控制的调适作用55-56
  • 4.2.2 心理机制深层诱导的转换作用56-57
  • 4.2.3 逻辑依据57-58
  • 4.3 “合作原则”与语用词义的形成58-62
  • 4.3.1 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58-59
  • 4.3.2 语用词义的实现59-62
  • 4.4 语用词义的生成机制62-65
  • 4.4.1 由静态到动态62-64
  • 4.4.2 由动态到静态64-65
  • 4.5 修辞与语用词义的生成65-69
  • 4.5.1 二者有共同的思维、心理基础65-66
  • 4.5.2 修辞手法与语用词义的修辞联想66
  • 4.5.3 语用词义修辞联想的主要类型66-69
  • 第五章 结语69-71
  • 参考文献71-74
  • 致谢74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明;;语用中语义等值修辞形式刍议[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唐赛;现代汉语动态词义信息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春红;语境与言语同义关系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石慧玲;[のではないか]的语用意义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词的语用意义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36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936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3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