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哲学”概念与清末民初学者的哲学观

发布时间:2022-12-09 04:32
  明清之际传教士来华引入了philosophia的观念,这一观念经过“斐禄所费亚”、“义理学”等翻译介绍,在19世纪后期由日本学人西周译为“哲学”这一被逐渐认同的概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哲学”这一概念被介绍到中国,成为philosophy的较为稳定的对应概念。由此,在语词和概念变迁的背后,可以看到观念的演化:中国早期与器物之学相对的性道之学,在实质的层面与philosophy具有一致性,经过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包括日译哲学传入,性道之学内含的观念与philosophy的内涵渐趋合流,“哲学”则成为二者的共通概念。随着中国近代大学之中哲学学科的设立、《中国哲学史》等哲学研究著作中“哲学”研究范式的形成,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开始取得现代形态,哲学作为学科,也逐渐确立。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哲学”概念和“哲学”观念在中国的发生、演变、确立过程作了考察。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 引言
二 明清之际的斐禄之学
    1.西方哲学与耶稣会士
    2.明清之际的哲学译名
三 日本对philosophy的翻译与理解
    1.日本最早的哲学来源
    2.西周对philosophy的翻译
四 清末“哲学”概念的接受
    1.性道之学的学科分类取向
    2.由日本传入的“哲学”概念
五 清末民初哲学性质与哲学学科的讨论
    1.哲学门的废除与确立
    2.哲学学科性质的讨论与哲学研究的新范式
六 结语
七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哲学”到“中国哲学”——一个后殖民语境中的初步思考[J]. 景海峰.  江汉论坛. 2003(07)
[2]“哲学”译名考[J]. 陈启伟.  哲学译丛. 2001(03)
[3]论二十世纪中国学人对于“中国哲学”的探索与定位[J]. 郑宗义.  中国哲学史. 2006(02)
[4]中国近代学人对哲学的理解[J]. 欧阳哲生.  中国哲学史. 2006(04)
[5]哲学一词的中文定型与中国现代哲学地图的形成——中国现代哲学的理论缘起和定型研究之一[J]. 张法.  社会科学. 2009(09)
[6]民国时期大学哲学科系的“热”与“冷”[J]. 尚小明.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0(03)
[7]近代“中国哲学”发源[J]. 桑兵.  学术研究. 2010(11)
[8]日本如何接受“哲学”?[J]. 藤田正胜,吴光辉,杨晓莉.  日本问题研究. 2012(01)
[9]“哲学”抑或“理学”?——西周对Philosophy的误读及其理论困境[J]. 林美茂.  哲学研究. 2012(12)
[10]井上圆了与蔡元培宗教思想的比较研究[J]. 王青.  世界哲学. 2013 (03)



本文编号:37148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7148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4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