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马启西伊儒会通的教化思想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3-08-05 17:14
  教化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概念和实践过程。古代,教化一直是化育民众的重要策略和手段,潜移默化地浸润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的维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有两个基本的内涵。第一个重要内涵是政治层面的教化,“美教化,移风俗”,就是儒家思想中国家政治治理的理想途径。第二个重要内涵是教化的精神引导,即个体的思想和心灵通过教化被引导至社会普遍的文化思想和价值理念之中。教化以润及万物、化物无形的特征浸润着社会、滋养着人心。马启西,回族著名学者、杰出宗教人士、社会活动家,伊儒会通教化思想和实践的代表人物。当前,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是新时代国家在宗教领域开展的思想教化和实践引领,这使原本只属于学术层面的宗教中国化议题拥有了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面向。伊儒会通既是不同文明互鉴的成功路径和典范,又是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的重要探索,表现出忠于国家的政治教化、追求至善的道德教化和重视人道的社会教化等内涵,对应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根本方法,对马启西伊儒会通教化思想、实践及其产生的影响和启示分不同专题进行较为系...

【文章页数】:15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选题意义
    1.2 理论回顾与研究综述
        1.2.1 教化理论
        1.2.2 伊儒会通思想研究
        1.2.3 马启西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1.4 伊儒会通思想的教化内涵
        1.4.1 忠于国家的政治教化内涵
        1.4.2 追求至善的道德教化内涵
        1.4.3 重视人道的社会教化内涵
2 马启西伊儒会通思想溯源
    2.1 临潭的人文地理与社会环境
        2.1.1 人文地理
        2.1.2 社会环境
    2.2 马启西的教育启蒙与思想形成
        2.2.1 教育启蒙
        2.2.2 思想形成
    2.3 思想溯源
        2.3.1 经学影响
        2.3.2 儒学浸润
    2.4 马启西伊儒会通思想形成的原因剖析
        2.2.1 多元交汇的人文地理条件
        2.2.2 开明家庭的教育与安排
        2.2.3 从“种”到“果”:刘智思想的深刻影响
3 伊儒并重的思想启蒙
    3.1 开启伊儒并重教育之路
        3.1.1 倡导男女平等
        3.1.2 鼓励读书修德
    3.2 开设私塾讲授汉文经籍
        3.2.1 传承中华文化主脉
        3.2.2 弘扬伊儒心同理同思想
    3.3 设幛讲学阐发伊儒会通之理
        3.3.1 与传统保守思想交锋
        3.3.2 宣讲伊儒身心性命之义
    3.4 静修体悟深研伊儒会通之道
        3.4.1 放弃世情,恭默思道
        3.4.2 悟理传义,存心养性
        3.4.3 经历挫折,修身净心
    3.5 马启西思想启蒙的特点
        3.5.1 革新传统思想观念与教育模式
        3.5.2 探索伊儒会通思想启蒙的通俗化路径
        3.5.3 推动伊儒会通思想教育融入信众生活
4 伊儒兼修的道德教化
    4.1 履行功修的道德教化
        4.1.1 外清内洁的念仪
        4.1.2 洗心涤虑的礼仪
        4.1.3 齐身齐心的斋仪
    4.2 清心养性的道德教化
        4.2.1 保持崇高至善的真性
        4.2.2 守护一尘不染的境界
        4.2.3 持守分映万灯的价值
    4.3 马启西道德教化的特点
        4.3.1 教化内涵融通“心性理论”与“修养理论”
        4.3.2 教化方式彰显出思想道德教育民间化效应
        4.3.3 教化价值呼应“和而不同”理念
5 伊儒融合的社会教化
    5.1 创建融公共精神的大家庭生活制度
        5.1.1 滋养成己成人的价值观
        5.1.2 构建团结互助的组织模式
    5.2 发展多民族互惠共赢的集体经济
        5.2.1 经营惠及各方的商业
        5.2.2 发展解决大家庭成员生活的农业
        5.2.3 兼营维护地方生态的林业
    5.3 构建忠厚和平的人际关系
        5.3.1 以善止恶,保持内部和谐
        5.3.2 友良友,维护民族团结
        5.3.3 以身殉道,捍卫善门尊严
    5.4 拥护新政热爱祖国
        5.4.1 剪长辫,禁裹足
        5.4.2 积极依附国家政权体系
    5.5 马启西社会教化的特点
        5.5.1 彰显浓厚的公共精神
        5.5.2 体现强烈的社会责任
        5.5.3 培育炽热的爱国情怀
6 马启西伊儒会通教化的影响与启示
    6.1 继承传统繁荣商业经济
        6.1.1 担当不同民族经贸文化“中间人”
        6.1.2 顺应市场经济脱贫奔小康
    6.2 投身地方民族教育
        6.2.1 建立以国民教育为主的新式学校
        6.2.2 创办现代女子学校
        6.2.3 助力新时期民族教育
    6.3 厚植家国情怀
        6.3.1 支援红军长征,撒播红色基因
        6.3.2 支持抗日救亡运动,表达爱国热忱
        6.3.3 探索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之路
    6.4 伊儒会通思想民间化的当代考察
        6.4.1 伊儒会通思想广泛传播
        6.4.2 伊儒会通思想强化国家认同
    6.5 几点启示
        6.5.1 时代化是伊儒会通教化的出发点
        6.5.2 通俗化是伊儒会通教化的着力点
        6.5.3 中国化是伊儒会通教化的落脚点
        6.5.4 因势利导是民族地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8390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8390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5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