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哲学创新与中国崛起

发布时间:2023-08-10 19:18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在崛起是正在并将继续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不容置疑的事实。“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正在为各国学者和政要所乐道。中国为什么能开辟出一条成功的崛起之路,也正成为国际社会所探讨和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认为,从哲学角度来分析,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哲学创新是中国正在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哲学创新的理论成果引领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崛起之路。与此同时,社会主义中国在东方的崛起,又充分显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巨大威力,是中国崛起的伟大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断创新中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是中国崛起的伟大实践提供了并将继续提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丰富源泉。所以,就中国正在崛起的既定事实和哲学创新的既有成果而言,哲学创新与中国崛起之间存在的一种密切的内在关联,即哲学创新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崛起的思想先导,中国崛起的伟大实践又是哲学创新的现实源泉。这也是本文所重点加以分析和阐述的。 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人不仅高度重视理论特别是哲学理论的强大社会功能,一直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行动指南,而且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

【文章页数】:17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哲学创新与中国崛起内在关系总论
    一、创新与哲学创新的基本内涵
        (一) 创新
        (二) 哲学创新
    二、崛起与中国崛起的基本内涵
        (一) 崛起
        (二) 中国崛起
    三、哲学创新与中国崛起内在关系分析
        (一) 中国崛起的伟大实践是哲学创新的现实源泉
        (二) 哲学创新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崛起的思想先导
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创新与中国崛起
    一、中国近代革命实践迫切需要新的思想武器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哲学创新与新中国的诞生
        (一) 创造性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哲学创新
        (二) 总结革命实践经验中的哲学创新
        (三) 哲学创新指导的革命胜利提供了中国崛起的政治前提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哲学创新与中国崛起条件的初步准备
        (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实践的哲学意蕴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 辩证法的新发展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三)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与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破解
        (四) 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为中国崛起准备了思想物质条件
    四、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及其对中国崛起的深远影响
        (一) “活的灵魂”本身是毛泽东思想哲学创新的生动体现
        (二) “活的灵魂”有机统一于毛泽东思想哲学创新的始终
        (三) “活的灵魂”成为指导中国崛起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三章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创新与中国崛起
    一、历史转折点上的重大课题和实践经验彰显哲学创新的理论契机
    二、解放思想与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恢复和发展
        (一)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哲学意义上的新发展
        (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发展开启了中国崛起的思想闸门
    三、“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与中国崛起过程中战略重心的转移
        (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时代问题的主要论述
        (二)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对时代理论的新推进
        (三) 时代主题论昭示了发展是实现中国崛起的“硬道理”
    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与中国崛起过程中直接动力的准确把握
        (一)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及其发展:邓小平改革理论的哲学依据
        (二) 邓小平改革理论对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创新发展
        (三) 社会主义改革发挥了对中国崛起的直接推动作用
    五、“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与中国崛起过程中对外开放国策的制定
        (一) 对外开放理论的提出与哲学创新
        (二) 对外开放理论本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发挥
        (三) 中国崛起极大地受益于对外开放理论及由此制定的对外开放国策
    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中国崛起过程中发展战略的新探索
        (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及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
        (三) 新科技观与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四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创新与中国崛起
    一、世纪之交新形势呼唤哲学创新的理论回应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与哲学新内涵总析
        (一) 对唯物史观生产力理论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的坚持和新发展
        (二) 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的坚持和新发展
        (三) 对唯物史观人民群众观点及历史主体与价值主体历史辩证法的坚持和新发展
    三、与时俱进与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新阐述
        (一) 与时俱进的基本内涵
        (二) 与时俱进对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创新发展
        (三) 与时俱进提供了中国崛起永不枯竭的创造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发展主体的新界定
        (一)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与当代西方关于阶级阶层的主要观点
        (二) 发展主体的新界定对阶级分析方法和阶层分析方法的创造性运用
        (三) 发展主体的新界定为中国崛起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三个创新”与中国崛起过程中发展动力的新概括
        (一)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及其发展
        (二) “三个创新”理论对社会发展动力的新概括
        (三) “三个创新”理论揭示了促进中国崛起的基本途径
    六、“三个文明”与中国崛起过程中发展目标的新整合
        (一) “三个文明”的哲学基础与基本内涵
        (二) 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与创新发展
        (三) “三个文明”建设理论指明了中国崛起的整体发展目标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创新与中国崛起
    一、新阶段新任务再次凸显哲学创新的理论诉求
    二、求真务实与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新发展
        (一) 求真务实的基本内涵与哲学意蕴
        (二) 求真务实对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重大推进
        (三) 求真务实凸现了中国“加快发展的立足点”
    三、“以人为本”:发展的基本理念与中国崛起
        (一) “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概述
        (二) “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基础与科学内涵
        (三) 在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的新提升中促进中国崛起
    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发展与中国崛起
        (一)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渊源
        (二)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厚的哲学基础
        (三) 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中促进中国崛起
    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中国崛起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及其基本内涵
        (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新意蕴
        (三) 中国将在“以和谐促发展”中稳步崛起
    六、“和平崛起”的道路选择与中国崛起
        (一) “和平崛起”的提出及其思想基础
        (二) “和平崛起”论中蕴涵的哲学创新
        (三) “和平崛起”的成功实践必将开辟中国与世界的崭新局面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8410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8410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b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