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法律视野下《周易》和谐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4-02-28 02:18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周易》中包含了丰富的法律文化内容,《周易》的法律文化集中体现了其和谐思想。从法律视野看,《周易》中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法制理念上的“天人合一”观,刑事处罚上的“明慎用刑”观,民事交往上的“往来井井”观,司法裁判上的“刚健中正”观。《周易》和谐思想对后世法制影响很大,比较突出表现为:《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成为后世“秋冬行刑”的理论依据,“明罚敕法”则发展为后世的“德主刑辅”治世思想,“讼险而健”的畏讼思想更成为后世“息讼”、“无讼”思想的理论渊源。

【文章页数】:10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言
第1章 “天人合一”:法制理念之和谐
    1.1 “明于天之道,察于民之故”的法制精神
        1.1.1 “顺天休命”与遏恶扬善
        1.1.2 “顺天应人”与以民为本
        1.1.3 “取象制器”与道法自然
    1.2 “中和”观与德刑兼施
        1.2.1 《周易》的“中和”观
        1.2.2 “中和”观与德刑兼施的法制理念
    1.3 “时变”观与穷则思变
        1.3.1 《周易》的“时变”观
        1.3.2 “时变”观与穷则思变的变法思想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明慎用刑”:刑事处罚之和谐
    2.1 “刑罚清”与不中不刑的犯罪惩治观
        2.1.1 “困于石”与嘉石之制
        2.1.2 “入于幽谷”与圜土之制
        2.1.3 “屦校灭趾”与小惩大诫
        2.1.4 “不留狱”与“议狱缓死”
    2.2 “改过迁善”与规训教化的犯罪矫正观
        2.2.1 “三驱之法”与网开一面
        2.2.2 “发蒙脱桎”与教化赦宥
        2.2.3 “君子有解”与刑事和解
    2.3 “明罚敕法”与知止不犯的犯罪预防观
        2.3.1 “禁民为非”与令行禁止
        2.3.2 “童牛之牿”与防患未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往来井井”:民事交往之和谐
    3.1 《周易》中民事习惯
        3.1.1 “无往不复”、“称物平施”的相对公平原则
        3.1.2 “同气相求”、“中心愿也”的意思自治原则
        3.1.3 “有孚中行”、“樽酒簋贰”的诚实信用原则
    3.2 体现和谐思想的民事行为规范
        3.2.1 “七日来复”与失物返还
        3.2.2 “日中而市”与公平交易
        3.2.3 “纳约自牖”与契约订立
        3.2.4 “我爵尔靡”与资源共享
    3.3 “富家大吉”与家族和谐
        3.3.1 男女交感——阴阳和谐思想下的两性观
        3.3.2 夫妇有恒——天地恒久思想下的婚姻观
        3.3.3 上下有序——天尊地卑思想下的家族观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刚健中正”:司法裁判之和谐
    4.1 天道和谐与“神判”、“天罚”
        4.1.1 神兽审判
        4.1.2 日(月)神审判
        4.1.3 射隼审判
        4.1.4 投水审判
        4.1.5 神判天罚的成因辨析
    4.2 “尚中正”与司法官判案
        4.2.1 “见大人”与“尚中正”的人判
        4.2.2 “金矢艰贞”与正直公道
        4.2.3 “有言不信”与兼听则明
        4.2.4 “探颐索隐”与勘验取证
        4.2.5 “日中见斗”与罪疑从赦
        4.2.6 “邑人无眚”与罚弗及嗣
    4.3 “讼不可成”与止争息讼
        4.3.1 从“不永所事”到“讼不可成”
        4.3.2 “慎言语”、“节饮食”的止争息讼观
        4.3.3 “虚受人”、“无交害”的谦和交往观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周易》和谐思想对后世法制的影响
    5.1 从“天人合一”到“秋冬行刑”
    5.2 从“明罚敕法”到“德主刑辅”
    5.3 从“讼险而健”到耻讼、止讼
    5.4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本文编号:3913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913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4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