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重庆市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湘教版教科书为例

发布时间:2015-01-18 10:11

 

【摘要】 随着我国新一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和使用,全国各地诸多省市陆续加入到新课程改革的行列,2010年重庆市进入高中新课改,从高一开始使用新课程标准教材(以下简称“课标教材”),到2013年为止已使用整套数学课标教材满一轮。那么,重庆市高中教师对整套数学课标教材的整体熟悉程度如何?整体满意程度如何?教师和学生在多大程度上使用课标教材的例习题以及其它栏目?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课标教材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有哪些?这些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课标教材的使用情况。因此,很有必要对重庆市高中教师和学生使用课标教材的现状进行了解和研究,获得高中新教材在重庆的实施情况,为新课改的完善提供一些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依据,为教师、学生以及相关部门提供建议,以更好地实现课标教材的使用价值。本研究主要通过调查已经使用过整套课标教材的教师和高三学生,了解重庆市高中数学教师使用课标教材的现状,总结出重庆市高中教师对课标教材的使用情况。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分别对教师、学生和相关部门提出相应的建议,做好对课标教材的合理使用。本研究主要调查了以下三个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课标教材的整体熟悉程度和满意程度;例题、习题以及其它栏目的使用情况;使用课标教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通过分析问卷及访谈调查得到以下一些结果,课标教材使用中好的一面是:(1)多数教师对课标教材比较满意;(2)课标教材例习题使用率较高;(3)课标教材的例习题数量正好、题型典型。课标教材使用中不乐观的一面是:(1)学生对课标教材的使用情况不是很好;(2)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创新性;(3)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教材的深度难度广度;(4)课时紧张。最后提出关于进一步使用课标教材以凸显课标教材价值的建议与思考。对学生的建议:(1)了解阅读数学教材的意义;(2)培养课前阅读能力。对教师的建议:(1)合理的使用例题;(2)优化呈现方式;(3)把握教材的深度难度广度。对相关部门的建议:(1)开发更适合师生需要的教材;(2)培养教师的课程教材开发意识;(3)增加教师的自我发展与生存空间。由于笔者缺乏教学经验,在研究内容、方法和建议上都有欠缺,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程标准教材; 使用情况; 调查研究; 建议反思; 
 

1 绪论 

重庆于2009年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对课标教材的使用正好满一轮,即对整套书已使用过一遍。重庆作为中国最大的直辖市,本身是由大城市带着大农村,跟中国的大环境极其相似,那么新课改在重庆的实行情况如何?教师和学生对新课改的看法如何?教材作为新课改的载体,又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师生对教科书的使用情况,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师生对课标教材的接受程度,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师生如何使用教科书进行教学?使用程度如何?使用的感受如何?湘教版教科书有何优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总结分析,最后给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本研究的意义如下:作为数学课程的重要载体,数学教科书的使用情况实际上也反映了整个数学课程改革是否真正的被理解和实施,所提出的理念是否得到师生的响应,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重庆地区师生对新教材的使用情况以及对新课改的看法,获得新课改在重庆的实施情况,,为新课改的完善提供一些真实可靠的依据。 ②提高课标教材的使用价值 课改是一个不断磨合、调整和推进的过程,作为载体的教材应该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和充实。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师生对高中湘教版教材的使用感受及使用情况,为教师、学生以及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建议,使教材的最终使用者共同努力,更好的使用课标教材,以更好的实现课标教材的使用价值。
...........

2 文献综述 

2.1国外的相关研究
McDonough和Shaw(1993)提出了一系列目标。“教师可以此作为取舍和调整的原则本地化调整教材,以便更好地满足特定教学情景的需要。个性化广义地说,并提高内容的关联性狭义地说,教材调整应联系学习者的生活和知识水平。个别化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和班级的学习风格,现代化改变一些过时的语言和内容,和以及针对如何对教材进行取舍和调整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2]Cuimingsworth (1995)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教材进行取舍和调整。方法(练习太机械,缺乏意义,且太复杂语言教材对学生难以掌握的),语言(内容重视不够)话题(话题缺乏趣味性,话题内容过时或不够真实),技能书面语或口头语强调过多,或对综合技能重视不够),顺序和进度(语言项目的顺序需要调整,以适应教学的要求教学进度需要加快或放慢文化一些),文化(内容需要删除或调整),插图(由于版面设计不佳或印刷质量差而影响插图效果)。由此可见,教师对教材进行取舍和调整的内容十分广泛,如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学方法、语言素材、文化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进度等。[3]

2.2国内的相关研究
邹少兰在对江苏省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的现状调查(2007)中得到结论:教师对教材各栏目的使用情况是教师对教材满意程度的直接表现,教师对教材的满意程度不高。对于课标教材的例题,很多教师是不满意的,以使用其中大部分的居多,认为思考是新教材各栏目中设置得最好的。 《初中数学新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李俊.华东师范大学。教师问卷有三个方面:教师的背景信息、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信息、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师对使用数学新教材的满意程度。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出了一些研究成果,60.5%的教师对使用数学新教材感到比较满意或满意;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书面资源,大多数的教师对教材的依赖程度比较高;教师类别对新教材的使用没有显著意义的差别。

3 研究设计................................10
3.1 研究的方法.............................10
3.2 研究的思路..........................10
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15
4.1 教师对课标教材的熟悉程度和满意程度.......................15
5 访谈结果分析...........................28
5.1 教师访谈..................................................28
5.2 学生访谈.......................................29

5 访谈结果分析 

5.1教师访谈
从上述三位教师的交流中,可以看出,三位教师对课标教材整体上都感到满意;在补充例习题上,教龄少于5年的教师补充的较少,而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补充的较多,说明年轻的教师可能缺乏教学经验,没有更多的题材供自己选用,而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总结出了许多典型的例习题,所以在课堂往往会补充较多的例习题;教龄少于5年的教师认为在使用教材中遇到最大的问题是不好把握教材的难度深度和广度,而教龄在6—10的教师认为遇到的最大困惑是教材内容过多,课时紧张,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很好的处理教材的新加内容,说明年轻教师经验不丰富,不能很好的把握教材的难度深度和广度,而一些老教师因为对新加的内容不熟悉,所以造成老教师在处理时很困难。 

5.2学生访谈
从上述三位学生的交流中,可以看出,上游学生在课前会阅读数学课本,预习上课内容,会做数学课本上的所有例习题,也比较喜欢数学课本;中游学生有时会在课前阅读数学课本,做了数学课本上的大部分例习题,比较喜欢数学课本;下游学生在课前不会阅读数学课本,只做少部分的例习题,不是很喜欢数学课本。说明上游学生了解课前阅读教材的意义,阅读教材时有好的方法,对数学也比较感兴趣,而下游学生不理解上课前阅读教材的意义,感觉阅读之后没有什么作用,本身自己对数学也不太感兴趣。
............


6 研究结论、建议及反思

通过图6.1 可以直观的看出大多数教师对课标教材的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是教龄在5 年以下的教师,只有少部分教师感觉课标教材一般。说明课标教材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在编写上有了很大的改观,受到一线教师的好评,教材的最终使用者是教师,教师对教材的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材的使用价值,从结果显示,课标教材还是很受一线教师的喜爱。例习题是教材的主要部分,例习题的编写既要突出当节内容的重点,又要符合当时学生的背景,不让数学知识显得枯燥无味。通过调查分析,这部分的内容使用率较高,从图6.2中可以看出,教师会使用课标教材中的大部分例习题,说明课标教材中的例习题比较典型,所以使用率较高。
...........


参考文献;

[1] 赛汉其其格.  人教版高中化学课标教材与大纲教材实验部分的比较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2] 谢毅承.  新课标下村镇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D].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3] 齐京华.  关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 2009
[4] 崔卫国.  凤凰版高中物理课标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D]. 南京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116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116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e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