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商标法“不良影响”条款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9 19:07

  本文关键词:商标法“不良影响”条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不良影响”条款指现行商标法第10条第一款第(八)项之规定,即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该条款在法律实践中适用标准波动,呈现出相当的不确定性与不统一性。法律解释的正确性是其理性适用的前提。本文着力于从多角度探究“不良影响”条款的规范性意义,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条款适用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提出理性适用建议。本文正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与第二章对“不良影响”条款的规范性意义进行了探讨。第一章从遵循例示规定特点、参考国内解释资源、追溯相关国际公约、借鉴国外立法四个方面着手,对条款涵义进行剖析;第二章在针对三种条款定性观点的层层质疑之中,通过考量立法技术与现实需求、梳理拒绝商标注册的规定体系、探索条款保护的公共利益,进而明确条款定性。第三章对“不良影响”条款的适用实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在总结现有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侧重考察裁判者在实案中的具体适用思路,分析其整体特点与矛盾分歧所在,为探索理性适用方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问题指引。第四章对“不良影响”条款的理性适用思路进行探讨,提出了三项建议。首先指出,意欲偏离条款的规范性意义进行理解适用,必须对法律确有漏洞且以“不良影响”条款填补为最佳进行严密论证与充分说理;再者,以条款的规范性意义作为起点展开多角度推演,得出其适用原则:对标志本身进行价值判断,不考虑任何标志作为商标使用而产生的因素,如使用主体、使用时间、使用者的主观状态,指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类别等等;最后,针对个别特殊情况,积极审慎地探讨适用原则之例外,认为仅在符合条款规范性意义的前提下,为充分实现条款的目的与功能,可结合标志指定商品或使用主体对是否构成不良影响进行判断。
【关键词】:商标法 “不良影响”条款 规范性意义 法律适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3.4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3
  • 第一章“不良影响”条款的规范性意义探究——条款涵义:何为“不良影响”?13-30
  • 一、遵循例示规定特点13-15
  • 二、参考国内解释资源15-18
  • (一)词典释义15
  • (二)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编写的《商标法释义》15-16
  • (三)最高法发布的指导性文件16
  • (四)商标局、商评委制定的《商标审查及审理标准》16-18
  • 三、追溯相关国际公约18-25
  • (一)《巴黎公约》及其指南18-24
  • 1、《巴黎公约》第6条19
  • 2、《巴黎公约》第6条之五19-21
  • 3、《巴黎公约》第6条之五B小节第3项21-22
  • 4、《巴黎公约》“原样保留”原则与“不良影响”条款的关系22-24
  • (二)《TRIPS协议》24-25
  • 四、借鉴国外立法25-30
  • (一)欧盟25-26
  • (二)美国26
  • (三)德国26-27
  • (四)法国27-28
  • (五)英国28
  • (六)日本28-30
  • 第二章“不良影响”条款的规范性意义探究——条款定性:作为何者兜底?30-42
  • 一、关于条款定性的四种观点30
  • 二、针对观点二的质疑:基于立法技术与现实需求回应30-32
  • 三、针对观点三、四的质疑32-42
  • (一)违背拒绝商标注册的规定体系32-36
  • 1、体系化梳理之一:根据拒绝商标注册理由的性质32-34
  • 2、体系化梳理之二:根据商标行政程序的流程与特点34-36
  • (二)泛化“不良影响”条款保护的利益所指36-42
  • 1、商标法中的公共利益37-39
  • 2、“不良影响”条款保护的公共利益39-42
  • 第三章“不良影响”条款的适用实践考察42-52
  • 一、现有实证研究综述42-44
  • (一)“微信”案之前42-43
  • (二)“微信”案之后43-44
  • (三)小结44
  • 二、本文的实证分析44-52
  • (一)研究目的与思路44-45
  •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45-46
  • 1、选取数据库45
  • 2、初步案例检索45-46
  • 3、抽取样本46
  • 4、确定研究对象46
  • (三)研究结果46-52
  • 1、“不良影响”条款的司法适用比例46-47
  • 2、未适用“不良影响”条款而适用其他拒绝注册理由的情况47-48
  • 3、法院与商标行政机关适用结论的一致性情况48-49
  • 4、“不良影响”条款的适用思路分析49-52
  • 第四章“不良影响”条款的理性适用建议52-62
  • 一、确定逻辑起点:是否存在法律漏洞?53-57
  • 二、坚持适用原则:价值判断标志本身,不考虑任何使用因素57-59
  • (一)论证角度之一:条款规定的直接所指57-58
  • (二)论证角度之二:条款目的的应有之义58-59
  • 三、慎用原则例外:指定商品类别与使用主体的特殊考量59-62
  • 结论62-64
  • 参考文献64-69
  • 致谢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传柏,李曙明;北方十省市商标办案协作会在郑召开[J];中华商标;2000年01期

2 李琛 ,孙维国;商标固有的显著性对其扩大保护的影响——关于两“醒目”商标异议案裁定结果不同的一种解释[J];知识产权;2003年05期

3 左旭初;我国第一部商标法规诞生始末[J];中华商标;2004年04期

4 王翔;赵泓任;;从商标功能的演变看商标保护理论的发展[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年07期

5 安青虎;;品牌与商标[J];知识产权;2006年04期

6 邱平荣;张晓云;;新农村建设中农产品商标保障策略探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谷昕;;浅议中药商标保护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1年22期

8 周新艳;;试看中国企业海外商标保护需求[J];电子知识产权;2011年11期

9 唐永春;国际商标保护简述[J];国际贸易问题;1986年02期

10 谢元元;著名商标保护的研究[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凯;;药品商标保护的最新进展[A];中国药学会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会议资料[C];2013年

2 瞿东亮;;如何运用商标保护战略防范商标侵权的风险和提高维权的力度[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下)[C];2009年

3 孔德丽;;关于闲置商标的几点看法[A];哈尔滨市工商行政管理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会刊暨2001年度获奖优秀理论文章调研成果汇编[C];2003年

4 蔡叶菁;;商标共存问题研究——原理、比较与建构[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C];2011年

5 刘佳婕;;论在先使用商标的保护[A];2013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四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汇编第四部分[C];2013年

6 路洋;;试论商标的显著性特征[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1辑)[C];2008年

7 刘远山;夏余杨;;论我国商标侵权及其民事和行政法律制裁[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1辑)[C];2007年

8 姜斐斐;;论商标的淡化及其法律规制[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上)[C];2009年

9 赵立春;;巧选商品项目,合理保护商标[A];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第二部分)[C];2014年

10 李静冰;;缺乏内在显著性的著名商标是否受反淡化法的保护——2002年国际商标协会第124届年会模拟法庭辩论综述[A];入世后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实务研讨会暨全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2002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霞;论商标价值的构成[N];中国工商报;2002年

2 于梦;中部六省商标保护协作网将建[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3 记者 王英;我市新增知名商标57件[N];苏州日报;2009年

4 李南玲 李 萍;“商标短视病”缠身中国企业[N];中国企业报;2005年

5 记者 姜龙;我市去年查办商标案件109起[N];大庆日报;2010年

6 记者 甘晓妹 通讯员 苗青;17个商标和企业将被重点保护[N];徐州日报;2010年

7 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周新艳;中国企业海外商标保护需求特点[N];国际商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李春 实习生 许梦迪;构筑起企业商标保护“防火墙”[N];中国工商报;2012年

9 陈希荣 牟文秋;包装图案及商标的定位与设计[N];中国包装报;2005年

10 陈奇伟 刘晓军;商标与知识经济时代[N];中国工商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武;商标反淡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叶强;我国商标侵权治理的制度因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3 黄晖;商标权利范围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徐聪颖;论商标的符号表彰功能[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 魏森;论商标的淡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金YТ,

本文编号:3169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3169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c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