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会展论文 >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心理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18:02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心理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差,说明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也表明了我国完全有能力实现现阶段的工作目标。在习近平同志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也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实这些目标的确定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国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又是同样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来具体指导现实工作的。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贯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去,才能让人们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具体内容来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其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就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第一部分是导论,选题的缘由,研究方法等方面来分析。 第二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接受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进行分析,对马克思主义接受的条件和作用、地位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的群众基础和要素体制来分析的。 第三部分是对接受的要素进行分析,也就是接受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主客体以及对立场、利益进行分析,从中寻找到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活动中要注意到的一些细节问题。 第四部分是对接受心理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心理结构包含了很多的方面。一项工作完成的好与坏不是单纯的又一个方面来决定的,俗话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与接受的活动中,理论的传播者与接受者都具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如果只重视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而忽视另外一方面,则最终会导致任务的失败。 第五部分就是对接受心理的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与接受活动的结果的好与坏,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来评价。评价机制是一个广泛的体系,在这里我们就用到它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评价体系来检验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与接受活动的效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接受 接受心理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9
  • 绪论9-14
  • 一、 研究对象9-10
  • 二、 研究意义10-11
  • 三、 研究方法11-12
  • 四、 研究综述12-14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问题的理论基础14-24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接受的条件和作用14-18
  •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的条件14-16
  •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的过程16-18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地位18-19
  • 一、 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完备的和严密的科学18
  • 二、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马克主义大众化的根本18-19
  •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保证19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的群众基础和心理分析19-24
  • 一、 历来对群众的评价19-20
  • 二、 群众心理的分析20-24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的要素分析24-33
  • 第一节 接受理论简述24-25
  • 第二节 接受主体25
  • 第三节 接受客体25-26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者的立场和利益26-28
  •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者的立场26-27
  •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者的利益27-28
  • 第五节 接受的心理28-33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的心理结构分析33-43
  • 第一节 需求层次理论33-35
  • 一、 需求的内容概括33
  • 二、 需求层次的划分33-35
  • 第二节 接受的心理要素35-40
  • 一、 情感要素35-36
  • 二、 态度要素36-38
  • 三、 价值观要素38-40
  • 第三节 接受双方的心理互动40-43
  • 一、 心理互动的概念40
  • 二、 心理互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活动可接受性的影响40-42
  • 三、 心理互动的理想状态42-43
  • 第四章 有效生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心理的方法和途径43-53
  • 第一节 接受双方的心理调谐43-45
  • 一、 心理调谐的必要性43
  • 二、 了解研究受众43-44
  • 三、 运用心理机制进行心理调谐44-45
  • 第二节 接受的途径45-48
  • 一、 符合接受主体心理45-46
  • 二、 有利于接受者的行为认同46-47
  • 三、 制度保障是实现机制构建的条件47-48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的评价48-53
  •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评价体系的由来48-49
  •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的模式构建49-51
  •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体系的科学化51-53
  • 结语53-54
  • 参考文献54-56
  • 致谢56-5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红,钟玉海;主体性、价值评价及马克思的实践范式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2 张允熠;;中国人是怎样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探析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路[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张志刚;思想品德教育接受的障碍、成因及理想状态[J];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03期

4 张洪波,葛善泽;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迅速传播?[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04期

5 刘维兰;吴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生活化”问题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6 田丰;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7 陈娱;;接受图式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张博颖;;在普及中引领思潮——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7年18期

9 田启波;马克思社会评价思想的历史考察[J];江汉论坛;2004年07期

10 刘岩;李彩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接受问题是项重要的研究课题[J];求实;2010年06期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心理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77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2777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d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