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模因论视角下仿写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2 08:10

  本文关键词:模因论视角下仿写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模仿,作为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在模因论被引入国内后,重新受到人们的审视。而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输出技能,写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它仍然是高中生英语学习中的一大难题。本文试图研究模因论视角下仿写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本文的研究问题旨在验证模因论视角下,在进行模仿写作练习之后,学生对写作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模仿写作练习后,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哪方面的提高。为了回答以上两个问题,作者在河南济源某中学的两个平行班中进行了为期十周的实验。实验数据收集完后,将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本文所用的实验工具有试卷,问卷和访谈。试卷和问卷的结果将使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访谈的结果将使用定性的方法进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本文的主要发现有:实验班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仿写练习后得到提高,他们对写作的态度也在实验结束后由消极变为积极。本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整篇文章的整体框架。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对模因论视角下的仿写,以及写作的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第三章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实验的相关细节和数据搜集的结果。第四章主要对所搜集的结果进行讨论。第五章为本文的结论部分,主要包括:本文的主要发现,教学启示,研究的局限性和对未来研究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模仿 模因论 写作 高中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3.41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Abstract in English6-8
  • Abstract in Chinese8-13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3-18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13-15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5-16
  • 1.3 Purpose of the Study16
  • 1.4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6-18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8-38
  • 2.1 Imitation Writing18-22
  • 2.1.1 Definition of Imitation Writing18-20
  • 2.1.2 Classification of Imitation Writing20-21
  • 2.1.3 Principles of Imitation Writing21-22
  • 2.2 Memetics22-27
  • 2.2.1 Definition of Meme22-23
  • 2.2.2 Classification of Meme23-25
  • 2.2.3 Characteristics of Successful Meme25-26
  • 2.2.4 Life-circle of Meme26-27
  • 2.3 Related Theories of Imitation Writing27-31
  • 2.3.1 Krashen’s Input Theory27-29
  • 2.3.2 Swain’s Output Theory29-31
  • 2.4 Writing31-34
  • 2.4.1 Definitions of Writing31
  • 2.4.2 Approach of Writing31-34
  • 2.5 Relation between Imitation and Writing34-35
  • 2.6 Previous Studies on Imitation Writing35-38
  • 2.6.1 Previous Studies Abroad35-36
  • 2.6.2 Previous Studies at Home36-38
  • Chapter 3 Methodology38-45
  • 3.1 Research Questions38
  • 3.2 Subjects38-39
  • 3.3 Instruments39-40
  • 3.3.1 Questionnaires39
  • 3.3.2 Interview39-40
  • 3.3.3 Pretest and Posttest40
  • 3.4 Procedure of Experiment40-43
  • 3.5 Data Collection43-44
  • 3.6 Data Analysis44-45
  • Chapter 4 Results and Discussion45-64
  • 4.1 Results45-58
  • 4.1.1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s45-49
  • 4.1.2 The Results of Interview49-52
  • 4.1.3 Results of Pretest and Post-test52-58
  • 4.2 Discussion58-62
  • 4.2.1 Discussion on the Changes of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Writingafter Imitation Practice58-59
  • 4.2.2 Discussion on the Effects of Imitation on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59-62
  • 4.3 Suggestion for English Teacher62-64
  • Chapter 5 Conclusion64-69
  • 5.1 Major Findings64-65
  • 5.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65-66
  • 5.3 Limitation of This Study66-67
  • 5.4 Suggestion for Future Research67-69
  • References69-72
  • Appendix A72-73
  • Appendix B73-74
  • Appendix C74-75
  • Appendix D75-77
  • Appendix E77-80
  • Appendix F80-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纯磊;;国内语言模因论研究述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谢睿玲;;从模因论的视角解析沉默的文化内涵[J];邢台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吴燕琼;;国内近五年来模因论研究述评[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周四瑗;陈意德;;从语言模因论看“山寨”现象及其传播[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吕文静;;模因论与校园流行语[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6 李晓黎;;模因论的研究状况与分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王也;;网络语言的模因论分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8 张洁君;;从模因论角度看广告语的创作模式[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9 刘亮;;论文化的模因论解释[J];知识经济;2011年02期

10 卢松琳;傅福英;;模因论视角下谈文化传承[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进;;模因论视阈下的网络语汇传播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二旭;模因论视角下《狼图腾》英译本的归化和异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李潇;模因论视角下广告中的习语变异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王玉;模因论视角下“XX族词汇”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4 江汝昤;模因论视角下的仿拟翻译[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5 李满满;基于模因论的商业广告语显隐性分析[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6 姚媛媛;模因论视角下背育输入在初级英语习得中的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7 Gorbachev Vasilii(瓦西里);模因论视角下的俄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郑芷茜;模因论视角下的科技英语汉译实践报告[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吴苗苗;模因论下中国英语的文化传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朱红英;论模仿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模因论视角下仿写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21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821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f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