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学案导学模式下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6 00:09

  本文关键词:学案导学模式下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教育的改革在日益更新着,为了更好的适应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死板、机械化的模式,力求开创一种以互动、开放和创新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的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讲,学生只注重学的弊端。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本文将探索在学案导学模式下高中立体几何内容的教学,立体几何是在视觉思维的引领下,培养人的空间感知能力的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性的学科,并且立体几何内容在高考中也占有很大比重,因此对于高中生来说学好立体几何内容十分重要。本文以高中立体几何内容为载体,通过设计有关立体几何有效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并实施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实验,结合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测验法等有效的研究方法,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立体几何内容学习结果、解决问题能力、某些数学能力、数学非认知因素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种模式的有效性。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优化现阶段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此外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的实施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最后此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师能更准确的把握教材与学情,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群体合作意识。本文所研究内容可为学校教研奠定基础,使高中数学教学更加高效。
【关键词】:学案导学 教学模式 高中立体几何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3.6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10-12
  • 一、研究的背景10
  • 二、研究的问题10-11
  • 三、研究的意义11-12
  • (一) 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11
  • (二)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11
  • (三)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不断进步11-12
  • 第二章 文献研究综述12-16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2-13
  • (一)“学案”与“导学案”的概念12-13
  • (二)“学案导学”的概念13
  • 二、导学案编写原则及策略13-14
  •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14-16
  • (一) 国外研究现状14
  • (二) 国内研究现状14-16
  • 第三章 立体几何及其教学研究16-41
  • 一、教学内容16-18
  • (一) 高中立体几何内容的教学目标及知识结构16-17
  • (二) 高中立体几何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必要性17-18
  • 二、立体几何内容导学案设计18-38
  • (一) 立体几何导学案设计的原则18-23
  • (二) 立体几何导学案设计流程与示例23-38
  • 三、学案导学模式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实施38-41
  • (一) 学案导学模式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实施过程38-39
  • (二) 学案导学模式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实施原则39-41
  • 第四章 学案导学模式下立体几何教学的实验研究41-71
  • 一、实验设计41-42
  •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对教学成绩的影响42-54
  • (一) 实验过程42
  • (二) 实验结果与分析42-54
  • (三) 实验结论54
  • 三、学案导学模式下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数学能力的比较研究54-63
  • (一)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54-62
  • (二) 实验结论62-63
  • 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对学生非认知因素的研究63-71
  • (一) 实验过程63
  • (二) 实验数据及分析63-70
  • (三) 实验结论70-71
  •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71-73
  • 一、研究结论71
  • 二、研究的不足71-72
  • 三、今后研究的方向72-73
  • 参考文献73-76
  • 附录一76-79
  • 附录二79-83
  • 附录三83-8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85-87
  • 致谢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覃伟合;关于学案设计的几点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1年10期

2 李健;学案的编写与使用[J];教学与管理;2001年19期

3 陈炳飞;地理学案编写的八种方式[J];教学与管理;2002年28期

4 沈斌;陶洁;;对学案的若干追问与初步回答[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年02期

5 杨丽霞;;“学案”教学勿忽视“导”[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年05期

6 王金花;;设置并用好学案是实现语文教学课堂高效的重要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10期

7 丁玉祥;;学案编制的常见问题与实施技术指导[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年03期

8 何利君;;生本课堂的源头活水——学案[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03期

9 罗昭文;田瑜;;学案式教学中学生如何用好学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10期

10 王彬;;连退了三次的学案稿[J];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3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淑娟;;浅谈学案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袁廷新;;学案的编写和使用[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4年

3 陈丽英;;关于英语预习学案的思考[A];中国名校卷(广东卷)[C];2013年

4 戴济林;;对初中数学导学案编写与设计的思考[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C];2013年

5 曹玉洲;;初中英语学案设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路径[A];2013年7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6 冯东生;;浅谈基于学案的历史教学过程优化的思考[A];2013年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7 张泽元;;实施学案导学 推进有效教学[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北卷)[C];2012年

8 易善忠;;普通高中“学案导学”教学法初探[A];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湖南卷)[C];2013年

9 马贵龙;;如何提升学习导航(即学案)的编写水平[A];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山西卷)[C];2013年

10 纪林香;;学案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五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河南省浚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海峰 张明新;从“教案”到“学案”如何转变?[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鲁子问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英语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源于草根的学案能否长大[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虞城高中 张义亮;如何编写和应用历史学案[N];学知报;2010年

4 ;好学案要能化枯燥为乐趣[N];中国教育报;2011年

5 河南省浚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海峰 张明新;让“学案”带出好教师、好学生[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罗炳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著作——《明儒学案》[N];光明日报;2001年

7 如皋市磨头中学;学案 新课程理念的产物[N];江苏经济报;2008年

8 记者 王利强;忻州十一中“学案进课堂”受欢迎[N];山西日报;2009年

9 山东省高密市注沟小学 翟锡魁;学案的编写与落实[N];学知报;2010年

10 河北献县第一中学 林志江;化学学案设计的原则[N];学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绍鹏;学案导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渤海大学;2015年

2 朱婧;高中思想政治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D];渤海大学;2015年

3 陶仙;初中语文学案导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艳飞;初中语文学案中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利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学案导引、分层教学”模式探析[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刘延美;以学案为载体的高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与评价的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7 陆晓峰;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探究型学案编制与实施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8 周仙子;语文教学中个性化学案的设计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9 徐芳英;初中生物强化重要概念教学的学案导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10 韩镇鸿;导学案在乡镇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聊城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学案导学模式下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79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879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3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