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家群体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6 21:12

  本文关键词: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家群体现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教育学家的贡献。但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家一直缺乏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群体现象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 本文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家群体现象的形成原因及标志进行了研究。具体提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家群体现象的形成原因是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师范教育发展的需要、西方教育学发展的推动和中国教育学建设的需要。 第二部分,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家群体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本文提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家的共同特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肩负教育救国的历史使命;出生地域主要分布在江浙一带;普遍都有国外留学的经历;以教育学研究为己任;具有丰富的教育和教学实践。 第三部分,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家对教育学发展的贡献进行了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家对教育学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推进了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推动了教育学在中国的建设;为教育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第四部分,就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家群体现象的历史启示进行了研究。本文提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家群体现象对当代教育学研究者和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七方面:要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去建设;要具有多学科的背景和视野;要把建设中国教育学作为追求和理想;要把教育学研究作为自己生命的内在构成;要在教育学领域实现中西融合;要重视教育学著作的出版;要重视教育学人才培养。
【关键词】:教育学家 群体现象 20世纪上半叶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521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1
  • 引论11-16
  • 一、问题的提出11
  • 二、已有研究成果述评11-14
  • 三、研究目的和思路14
  • 四、研究方法14-16
  • 第一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家群体现象的形成16-22
  • 1.1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家形成的原因16-18
  • 1.1.1 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16
  • 1.1.2 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16
  • 1.1.3 师范教育发展的需要16-17
  • 1.1.4 西方教育学发展的推动17-18
  • 1.1.5 中国教育学建设的需要18
  • 1.2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家形成的标志18-22
  • 第二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家群体特征分析22-27
  • 2.1 肩负教育救国的历史使命22
  • 2.2 出生地域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22-24
  • 2.3 大多具有国外留学的经历24-25
  • 2.4 以教育学研究为己任25
  • 2.5 具有丰富的教育和教学实践25-27
  • 第三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家群体对教育学发展的贡献27-38
  • 3.1 推进了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27-29
  • 3.1.1 以日本为媒介译介教育学28
  • 3.1.2 直接引进美国的教育学28-29
  • 3.2 推动了教育学在中国的建设29-35
  • 3.2.1 出版教育刊物和工具书29-30
  • 3.2.2 编写教育学著作和教材30
  • 3.2.3 探索教育学中国化30-31
  • 3.2.4 探求教育学的科学化31-32
  • 3.2.5 构建教育学学科体系32-35
  • 3.3 培养了教育学专业人才35-38
  • 第四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家群体现象的历史启示38-41
  • 4.1 要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去建设38
  • 4.2 要具有多学科的背景和视野38
  • 4.3 要把建设中国教育学作为追求和理想38-39
  • 4.4 要把教育学研究作为自己生命的内在构成39
  • 4.5 要在教育学领域实现中西融合39
  • 4.6 要重视教育学著作的出版39-40
  • 4.7 要重视教育学人才培养40-41
  • 结束语41-42
  • 参考文献42-45
  • 附录一45-47
  • 附录二47-52
  • 附录三52-53
  • 附录四53-65
  • 发表文章目录65-66
  • 致谢66-67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67-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淑琴;;物理课堂教学“读、议、讲、练”四步教学法的一点尝试[J];中学物理(初中版);1994年05期

2 燕铭;;名人养生名言[J];新天地;2011年07期

3 苏珊·吉恩;陈建国;;人生一课[J];教师博览;2011年07期

4 ;新书架[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年06期

5 王亚林;刘妤;;用爱抚慰留守孩子的心灵[J];经营管理者;2011年13期

6 阳荣威;唐琼;;试论中国教育学的作为——基于中美教育学发展境遇的比较与启示[J];教育科学;2011年03期

7 孟水;;由“猫和老鼠”想到的[J];基础教育;2007年02期

8 原晓宇;谦虚谨慎 宽容礼让[J];中小学管理;1998年05期

9 饶雪漫;;我的重磅青春[J];男生女生(银版);2002年12期

10 覃凤芬;;成人继续教育论略[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学溥;;对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几点认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宋仪;;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3 李海敏;;适应时代发展,争做合格家长,,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4 杨善发;;试论夸美纽斯的教育研究法——类比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金欧飞;;重视开发家长资源[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6 张宏;;帮助您的孩子顺利步入小学[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7 赵巧红;;浅谈化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第五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杜坚民;;重视数学实验 加强实践指导[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9 张瑶;宋维真;崖秋耕;顾景坤;马若飞;;多动症儿童心理测查结果及初步分析[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10 龙琴;;如何激发幼儿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兴趣[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乐乐;想象力之于教育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王晓丹;赏识:父母给孩子的最好礼物[N];吉林日报;2006年

3 蓝欣;亲子阅读的经典之作[N];长江日报;2005年

4 胥晓琦;不当教育语言 伤害孩子终身[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5 文雨;夸奖孩子有技巧[N];保健时报;2006年

6 四月;如何与孩子交朋友[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7 记者 万可;为人父母,怎样才能获得“上岗执照”?[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8 本报记者 赵凡;地质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9 赵广泉;会分享的孩子更快乐[N];健康时报;2007年

10 周 曙;谁有权利惩罚孩子[N];中国教师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彬彬;教育学视域下的现代童年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武云斐;合作 共生 共赢[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罗德红;教育学与心理学基础关系的探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蒋开君;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福春;美国教育学演进史(1832-195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唐林伟;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东方;复杂性理论观照下的教育之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永;西方教育学知识形态演进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猛;匿影缠绕:意识形态与中国教育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庞庆举;教育学的人性假设与理论构建的关系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燕敏;论教育学的方法论基础[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谭继培;教育即建构[D];西南大学;2011年

3 魏建徽;教育即引导[D];西南大学;2011年

4 王慧敏;十九世纪英国教育学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范兵;教育即批判[D];西南大学;2011年

6 任珂;论教育学的人文意蕴[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杨琳;20世纪下半叶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及其影响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8 谢世国;“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批判[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苗小军;教育即对话[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陈洁;胡森:一位教育学家的学术生涯及其启示[D];苏州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家群体现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75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4275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b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