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论班级同伴群体交往的自我生成价值

发布时间:2017-06-07 17:10

  本文关键词:论班级同伴群体交往的自我生成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一种民主的、植根于生命的教育,必然要求对儿童的自我生成及其内在的精神生活给予关照。而自我同一性的研究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作为青少年个体一项重要人生发展课题,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影响着个体对自我与生活的意义感受。班级同伴群体对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在同伴群体交往过程中,归属驱动与意向比较、信任联结与差序分化、群体同化与疏离三个基本方面,是促进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微观机制。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同伴群体 青少年 自我同一性 个体自我 自我探索 交往关系 差序格局 自我发展 分化 同化
【分类号】:G455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一种民主的、植根于生命的教育,必然要求对儿童自我内在的精神生成给予关照。这恰如整体主义教育者所指出的:“人的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他或她的内在精神世界、主观生活”,比如“对生命的整体性与相互依赖性的体验,对自身与他人之间紧密联系的体悟,对日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卜玉华;;班级生活与公共精神的养成[J];中国德育;2008年06期

2 黄凌云;;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对高交往焦虑华侨学生的影响[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9年02期

3 王宇航;;基于大学生认同与人际沟通的德育工作[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4 许秀芬;马伟娜;曹亮;;自尊研究进展[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年03期

5 谢广生;王永福;许金英;;创办社区教育与地方高师院校资源共享刍议[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6 裘指挥;张丽;;规约的限度与个人领域的形成——基于小学儿童对个人领域的理解的视角[J];教育科学;2006年04期

7 陈燕蕾;;不同依恋类型者对伴侣行为的归因[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3期

8 秦志远;;遗产分割:制度与价值[J];理论探索;2007年06期

9 朱尧耿;王小丁;;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孝道伦理[J];兰州学刊;2008年03期

10 裘指挥;张丽;;社会规范教育的适宜性——基于儿童对规范各领域和个人领域理解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桂权;;私人博客的使用对人际亲密关系的影响[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德;转型期城市农民工的婚姻策略[D];上海大学;2008年

2 康娜;关系契约视野下的婚姻和婚姻立法[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3 董圣鸿;多重参照框架及数字表述方式对数字加工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闯;渠道依赖、权力结构与策略:社会网络视角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5 李斌;审计任期与强制轮换[D];厦门大学;2007年

6 李树培;珍视不可测量之物[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喜海;论回归童年的儿童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宇;儿童主题统觉测验(CAT)试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秦艳琼;童谣综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周仁清;人际传播中的“戏剧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何康军;西部城镇环境保护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汪斌;对大学生依恋表征意识和无意识一致性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骆蕾;“彼得·潘写作”视野下儿童的生活与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吴东红;成人依恋的一般表征与特殊关系表征及与情绪调节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毅;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保护性价值观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9 杨帆;隐私权宪法—民法平行保护模式的构建[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瞿子芸;非正式群体成员自我差异和自我监控水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红,陈会昌;中学生对同伴群体和家庭影响力的判断[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04期

2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J];中学生百科;2002年09期

3 李翠云;诺敏;;青少年自我同一性与网络成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王树青,朱新筱,张粤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张蕊;刘大文;;论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对人格发展的影响[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张晓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调适[J];教育评论;2004年06期

7 谈有花;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及其干预[J];前沿;2005年01期

8 不知;少年不识愁滋味?[J];中学生百科;2003年08期

9 崔万荣,金根水;青少年的网络教育[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10 毛春梅;陈家麟;;网络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秋玲;;青少年同伴认同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陈杨标;马少云;曹建斌;陈利新;;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治疗临床小结[A];全国第六次骨病学术会议暨百名杰出骨科专家评选活动论文集[C];2005年

3 邵忠海;;论青少年心理适应与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戴敖锁;王倩;;“感恩教育”必须以感动为起点[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5 夏翠翠;方晓义;黄丽娜;万晶晶;;青少年亲子冲突和冲突解决方式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刘玉霞;张威岩;;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周业宇;;创设青少年科普平台 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一卷)[C];2006年

8 范振国;;青少年抑郁症的咨询与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陈颐;王小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预防[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张晓f^;;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早期模糊识别[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周芳、马芳、通讯员 黄勇、王游;武汉市建成青少年维权网络[N];湖北日报;2000年

2 薛锦原;香港青少年童党问题严重 社咨会提三项措施改善[N];团结报;2001年

3 王淑军 张庆良;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安全和健康[N];人民日报;2001年

4 刘莲玉 白向群 田锋 马春雷;青少年维权大家谈[N];人民日报;2000年

5 杨柳青;说一说青少年的事[N];河北日报;2001年

6 吴俊雅 易东峰;如何引导青少年消费[N];法制日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冯永锋;必须关心青少年的网络健康[N];光明日报;2002年

8 中国科学院院长 路甬祥;青少年:二十一世纪的真正主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9 汪艾东;教育青少年要注重方式方法[N];安徽经济报;2002年

10 浙江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陈远岭;青少年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N];健康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何小忠;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教育[D];苏州大学;2005年

2 聂衍刚;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海燕;青少年恐惧情绪再评价调节脑机制fMRI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郭成;青少年学业自我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安秋玲;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徐改;成功职业女性的生涯发展与性别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沈亚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人格自我与个体性[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东燕;信息时代促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课程教学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2 苗一梅;蒙古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特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3 徐湘荷;同伴群体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倩;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卓然;大众传播媒介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影响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程桂萍;青少年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罗艳华;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8 孙海亮;青少年网络多重人格成因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9 徐本华;青少年情感自主及其与家庭亲密度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10 陈健梅;青少年人格教育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论班级同伴群体交往的自我生成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97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4297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8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