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基于继续教育式的社会服务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16-12-02 10:02

  本文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功能的再认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经济法律论文发表 > 基于继续教育式的社会服务教学改革

基于继续教育式的社会服务教学改革

发布日期: 2015-03-21 发布:  

  2015年2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2015年2期

  摘  要:经济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是互为促进、共同发展的,社会、企业对职业教育和人才的需要和诉求,直接推动和促进了职业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根据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与社会、企业互动,直接或间接推进了经济发展。公办职业院校学校作为国家的一个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学生塑造人格,技能培养和就业缓冲区的功用。作为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实施,学校承担的社会服务的功能尤为重要。为社会在职人员培训既能够为社会在职人士实现"充电"--自我提升;同时也为学校创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共赢"。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服务社会;职业院校;双赢
   职业教育作为社会技能人才培养途径,一方面担负学历教育的责任,衔接初高中教育,实现职业教育的正常过渡,将教育生源过渡成社会工作人员,帮助其由单纯社会消耗者成长为社会建设者,而且培养为社会一线所需人才,部分转化成社会研究人才-即职业劳动力和部分科研人员(部分承担学术教育的责任);另一方面担负社会剩、富余及转岗劳动力的培训的职责,将这部分劳动力转化成职业劳动者或转变其就业方向,使其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实现其自我价值,而不是单方面的实现安抚性就业,比如农业。新时代的农民子弟需要正确的引导,促进其顺利的过渡为城镇居民,马斯洛法则可以应证此观点。退伍军人同样需要再就业培训,而不是强行上岗,这样既可以实现社会职业劳动力补充,又可以根除社会不稳定因素。
  1  学校作为社会的教育载体,需强化社会服务功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职业院校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社会的进步依赖于职业教育提供实用性专业人才,同时职业教育也只有在与经济、科技和社会实践的密切结合中才能发展科学技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如何提升职业院校社会服务的能力,体制机制的协调优化是一个根本的因素。为此,大力提升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必须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体制机制环境,加大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实现学校正规化、泛化、社会非职业化的程度,从而提升行业的整体素质。
   目前,从个体来看,职业院校服务社会体制机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国家等各级层面的规制缺失导致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低下,社会服务的观念并未形成,规制的不健全导致很多有能力的教师和团队缺乏制度的保障,逐渐丧失动力。
   (2)缺乏相应而必须的体制,导致学校更多层面的关注学历教育,盲目的扩招,开设新专业而忽视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服务功能,大部分的职业院校把提供毕业生作为社会服务的浅层替代,真正的社会服务 体制几乎为零,同时也缺乏企业的支持。
   (3)大部分学校内涵建设不足,在大方向上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体系的缺失,导致职业院校本身不具备相应的竞争力,学校成了派发文凭的中介机构,这是中国职业教育和国外成型职业教育的最大区别。
   (4)职业院校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结合存在障碍,产、学、研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导致各方面的社会同步性差。
  2  相关配套制度
   了解当地用工信息,培训需求,根据专业特点,拓展社会市场,开发各类培训项目。积极配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社局、民政局等,针对企业用工状况,开展各级各类培训,为地方建立多渠道、多功能的人才培养模式。长远规划为,在政府的支持下(政策、经费、技术等),集中力量将学校建设成为在职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各类短期培训中心,,学校根据自身能力在社会服务的层面上以学历加技能为中心将多维立体式的教育模式全面覆盖社会服务对象,建立对象服务机制,使其常态化运行。
   (1)给予足够的开放性,大跨步解放思想。将职业院校推到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使其自主面对社会竞争压力,同时按市场经济的规律,给予其充分的操作自由,允许其自主经营,放宽监控力度,让有能力的教师自己担当管理者的角色,学校只征收部分场地和必须的费用,允许其自我壮大成长甚至脱离。
   (2)在教研教改和科研提升方面须做到职业院校严格把关,双方共取成果,毕竟将其推向市场经济之后,管理者注重的经济利益,而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学术层面的成果学校应适当共享,作为提供支持的反馈,以此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社会知名度。
   (3)建立动态常态化运行机制,社会服务的功能实现很大层面上需要在更新上下相应的功夫,社会同步性是职业院校在社会服务发展过程中最为具体的内容,所以在学校层面上须予以支持,不然则会衍生出畸形产物。
  3  学校社会服务的途径
   (1)对外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实现专业与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及相关的社会服务机构长期合作,并做了相关中长期发展计划,保证了中、高级工,技师职业鉴定的可持续性。
   (2)农民工职业培训与鉴定,农民工作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文化素质、职业素养和学历,因此农民工的再就业培训及转岗培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所颁布的《职业分类大典》内,给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渠道。
   (3)退役军人的职业培训,退役军人复员是军区和政府相对比较重视的一个项目,为社会稳定和行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专业通过职业鉴定、农民工培训、退役军人和企业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支持和服务了地方经济,赢得一定的社会反响度,提高了学校的整体形象,并取得了一定的资金,达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卢美芬,孙立新.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功能的再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13.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功能的再认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15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2015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c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