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读心的三种路径及其交融

发布时间:2017-06-27 23:13

  本文关键词:读心的三种路径及其交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首先对读心这一现象做了大致的勾勒,交代了几种研究进路,并回溯了读心问题在哲学上的认识论起源。然后,文章引入了有关读心的实现机制的三种路径:理论说、模拟说、模块说,并对三种学说的学理依据以及各自的问题做出分析。 这三种路径的理论基点、预设各不相同,都从某个侧面对读心提供了某种说明,但都不足以给出完整的说明。对于读心这样一个如此复杂的现象,根本不可能存在一种单一的解释路径。每一种路径都不断地扩展并修补着之前的解释,它们之间逐渐变得不再那么界限明晰,曾经僵化的壁垒渐渐瓦解。各个学说观点中有利的一面成为相互之间的有效补充。这些补充体现在,在不同的方面相互交叉,又具有融合的趋势和可能。 理论说和模拟说之间的张力体现在,理论说往往不能说明人类同情共感的移情特质等等可以得到模拟说很有效说明的方面,而模拟说也很难排除读心过程中无所不在的知识和理论因素。日常生活中较好的读心一般既体现出读心者所具有的良好的善于捕捉交往情景中反馈的小细节的模拟能力,也体现了因阅人无数而累积了丰富经验的较强的理论能力,两者有效的结合,才是更好的读心。模块说则强调了读心能力发生的先天基础,认为没有这个基础,后天的这种复杂的读心能力将是不可能实现的,从而也与前两者产生了有效的交融。 然后,笔者又进一步对以个体之间的交互为基础的交互观以及强调读心发展背景的社会文化语言观展开了讨论,将对读心理解的外部方式作为内部方式的必要生长土壤,将内外部的视角合理地融汇在一起。 最后,本文认可在读心领域中的自然主义的研究进路。也许,正像瞎子摸象一样,各种观点学说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触摸去逼近问题的实质,虽然展现的不是全貌,尽管也许事实上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展现出全貌,但我们所能做的必然是沿着各种路径的融合走向,力图逼近一个关于读心的越来越清晰和完整的画面。
【关键词】:理论说 模拟说 模块说 错误信念任务 镜像神经元 自闭症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792
【目录】:
  • 致谢5-7
  • 中文摘要7-8
  • Abstract8-12
  • 1 导论12-26
  • 1.1 读心及其研究进路12-17
  • 1.1.1 读心13-14
  • 1.1.2 多种研究进路14-16
  • 1.1.3 哲学进路16-17
  • 1.2 他心问题17-25
  • 1.2.1 笛卡尔的"自明性"直觉与唯我论17-19
  • 1.2.2 行为主义19-21
  • 1.2.3 功能主义21-23
  • 1.2.4 日常心理学与消除主义23-25
  • 1.3 日常心理学25-26
  • 2 理论说26-43
  • 2.1 理论种种26-35
  • 2.1.1 功能的弱说明26-29
  • 2.1.2 理性说的强说明29-30
  • 2.1.3 儿童科学家的强说明30-32
  • 2.1.4 折中的语言学类比32-35
  • 2.2 错误信念任务实验35-39
  • 2.3 模拟说对理论说的几点质疑39-43
  • 2.3.1 心理状态的复杂性与行为预测的非典型情境39-40
  • 2.3.2 理论的繁复性违反简单性原则40
  • 2.3.3 理论定义的模糊及理论习得的神秘40-41
  • 2.3.4 内省时想象的生动41-43
  • 3 模拟说43-67
  • 3.1 历史渊源43-46
  • 3.1.1 移情44
  • 3.1.2 动作模仿44-45
  • 3.1.3 解释学传统45
  • 3.1.4 Quine的翻译与解释45-46
  • 3.2 现代模拟说46-51
  • 3.2.1 复制策略46-47
  • 3.2.2 假设实践推理的"最小努力原则"47-50
  • 3.2.3 假装与离线机制50
  • 3.2.4 儿童的假扮和角色扮演50-51
  • 3.3 心理学实验证据51-58
  • 3.3.1 阻隔失败:投射和自我中心主义52-54
  • 3.3.2 情绪的选择性成对缺失54-58
  • 3.4 镜像神经元58-61
  • 3.5 模拟说的问题与辩护61-67
  • 3.5.1 模拟过程的理论渗透61-63
  • 3.5.2 自我模型的理论化63-65
  • 3.5.3 认知可穿透性65-67
  • 4 模块说67-82
  • 4.1 自闭症研究68-72
  • 4.2 读心四模块72-76
  • 4.3 共时和历时之模块说76-82
  • 4.3.1 共时性模块76-80
  • 4.3.2 历时性模块80-82
  • 5 交融之路82-96
  • 5.1 矛盾重重83-84
  • 5.2 交融的可能84-87
  • 5.2.1 实现85-86
  • 5.2.2 合作86-87
  • 5.2.3 独立87
  • 5.3 两种交融87-91
  • 5.3.1 监控机制:可能世界框88-89
  • 5.3.2 分阶读心:E-想象89-91
  • 5.4 模块说与两者之交融91-96
  • 5.4.1 历时性模块与理论说91-94
  • 5.4.2 模块说与模拟说94-96
  • 6 交融之壤96-112
  • 6.1 非语言的交互97-101
  • 6.2 话语交谈101-107
  • 6.2.1 欲望-信念延迟101-102
  • 6.2.2 从交谈中理解他人:从目标主体到认识主体102-104
  • 6.2.3 家庭互动的作用104-106
  • 6.2.4 与三种路径的关系106-107
  • 6.3 文化建构107-112
  • 6.3.1 儿童认知发展六阶段108-110
  • 6.3.2 模块发展的社会文化土壤:以共同注意为例110-112
  • 7 结语112-117
  • 参考文献117-131
  • 作者简历13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群;;从身心关系论他心知何以可能[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维之;;信息两面论质疑[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高新民,刘占峰;心理的反作用何以可能?——当代心灵哲学围绕心理因果性的争论及其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沈学君,高新民;试论认识心灵的三次范式转换[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殷筱;高新民;;颠覆意识本质研究中二元论幽灵的钥匙——原始灵魂观念探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严国红;高新民;;意识的“困难问题”与新二元论的阐释[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维之;;心身关系研究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刘纯明;李青嵩;胡琴;;当代自然科学成果与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的发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10期

9 吴胜锋;;当代心灵哲学中的自然主义理论:融合还是冲突?[J];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10 林晓鸣;苗国栋;;成人阿斯伯格综合征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华杰;;随附性及另一种实现[A];第二届分析哲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2 唐玉斌;自我与他人心灵的逻辑哲学探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郭燕;思想与语言的自然化[D];复旦大学;2011年

4 郭美华;熊十力本体论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旭;汉语幼儿心理理论与语言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唐平;异常心理的哲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商卫星;论认知科学的心智观[D];武汉大学;2004年

8 赵伟平;身心与书法审美关系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刘占峰;解释与心灵的本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杰;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归云;论赖尔的行为主义对他心问题的消解[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潘燕华;自闭症儿童对约束性话语的回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非非;“附生性”概念辨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敏;心灵之眼视野下的心理内容[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刘沛;对胡塞尔《逻辑研究》的当代解读[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阳建国;人类自由的绪论:波普尔非决定论思想的道德之维[D];中南大学;2003年

7 王晓丰;日常语言哲学中的他心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柴晶;同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心灵观念的当代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邢起龙;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探微[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传实;符号意识和交往意识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读心的三种路径及其交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16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4916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d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