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超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_《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6-10-12 13:10

  本文关键词:课堂互动教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一、课题背景及研究价值

《全日制义务教育与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定、实施以及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已十年了。《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推动了英语课程的发展以及小学素质教育的进程。

程晓堂, 2012)。

)。

当前小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虽然得到了重视,但是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与完善。关注小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对进一步的课程改革和教学生活有重大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国家教育部于201112月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势必带来新的思考。

本研究旨在借鉴国内外互动教学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对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现状进行观察与研究,探求更为有效的小学英语互动教学。

二、主要概念界定

1、互动

年所著《社会学》一书。它是一种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表述。之后,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乔治

我国社会学者郑杭生认为,所谓社会互动,指的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社会交往(郑杭生,2009)。

)。

2、互动教学

)。课堂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构成教学活动的人之间通过信息传输而形成的具有稳定依赖性的教学交往活动。

)突出

3、课堂师生互动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期望通过研究,进一步深入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意义,结合自身对互动教学理论的研究与认识,对当前小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作出解释,从而探讨小学英语课堂有效互动策略,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试图从理论出发,结合教学实际,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从而寻求小学英语课堂的有效互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努力实现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四、主要研究内容

1)小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相关文献与现状研究

通过文献和理论学习研究,更科学地认识小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概念意义,更准确地认识当前小学英语课堂上的互动教学。通过对《课程标准(实验稿)》与《课程标准(2011版)》的对比学习与探讨,更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改革的动态与走向,从而更好地开展小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

通过课堂观察、学生问卷以及教师访谈等不同方式,对小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现状展开调查与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研究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2)小学英语课堂中不同环节的互动特征研究

通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理性地看待教育教学问题,深入小学英语课堂,对比分析,反思自己的课堂互动,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当前小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深入地、系统地展开观察与实验,明确互动教学的意义以及价值,探讨、寻求小学英语课堂有效互动的具体策略,为新课程的继续深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透过不同环节的互动机制以及操作策略的研究,更理性地对这些活动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如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学改革的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是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小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和保障?以及新课程对互动教学的指导意义是什么?等等。

具体包括:

导入环节,互动的机制和操作策略研究;

新授环节,互动的层次和形式研究;

操练环节,互动的思维性与趣味性研究;

运用环节,互动情境的真实性研究;

巩固与拓展环节,学生互动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本课题研究重点: 新课程背景下,切实提高小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有效性的具体举措。

五、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研究现状

国外互动研究概述

在西方教育社会学中,师生课堂互动行为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在互动类型的分析方面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

利比特与怀特(LippitR & White. R. K)运用群体动力学理论研究教师的领导方式与群体之间的行为关系发现: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行为分未三类: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陈奎喜, 1992)

国内互动研究概述

在社会学领域,程晓樵在他的《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中,着重从课堂互动与教育机会均等、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残余以及对教育机会的重新审视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程晓樵, 2002)

吴康宁等学者则从互动主体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互动类型:根据教师的行为对象可以分为师个互动、师班互动、师组互动。师个互动:教师行为指向学生个体的师生互动。具有预期目的与明确对象的师个互动行为常表现为提问与应答、要求与反应、评价与反馈以及个别辅导、直接接触等。师班互动:教师行为指向全班学生群体的师生互动。学生个体的行为反应被认为是群体反应的一部分,而非区别于他人的独立个体行为。师组活动:教师行为指向学生小组的互动。教师对学生小组进行的讲解、辅导、评价等(吴康宁等, 1997)

)问答(question-answer(2) 讨论(discussion

张兰玲在《互动理论与英语教学》一文中先从互动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谈起,指出英语教学活动中的互动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1)互动双方相遇。(2)互动双方交换信息。(3)互动双方互相影响。最后作者指出在英语教学中的成功互动需要以下条件:互动话题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互动话题难度适中;师生关系融洽;提供跨文化背景;教学形式灵活(张兰玲,2001)。

此外,近年来,小学英语互动教学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大家对此也进行了更集中和深入的研究:

李淑梅在《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性合作学习》一文中明确指出:互动是英语合作学习教学过程的主要途径;互动时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桥梁;互动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英语潜能的关键;互动是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前提条件;互动是学生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手段(李淑梅, 2006)。

2、研究价值

3、创新之处

有效互动生命课堂”的要害部位,又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点所在,而且易于操作。因而,本课题的研究,对于课程改革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等,均具有一定的实践运用与推广价值。

六、理论基础

1、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他指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包括语言 (Verbal/Linguistic)、逻辑 (Logical/Mathematical)、空间 (Visual/Spatial)等九个范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人的智力应该是一个量度他的解题能力(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的指标(Gardner, H., 1993)。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提出的有意义学习(significant learning),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它的一个主要特征是自动自发:学习者由于内在的愿望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了解事件的意义(曹树真, 2000)。在英语学习中,学生的自动自发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效率。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了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的重要影响,它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性质。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与皮亚杰关于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实现的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致的(吴柳, 2002)。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由于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因此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的基础。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这些思想是与维果斯基对于社会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重视的思想相一致的。

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简言之,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七、课题研究思路与步骤

1、研究思路

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互动教学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对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现状进行了观察与研究。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以及探讨新课程改革带来的课堂教学的变化,明确在小学英语课堂开展互动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理想的互动性小学英语课堂的基本特征、分析开展互动教学的可行性以及有效互动的评价原则;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以及行动研究三种方式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实效性研究,,并进行研究结果的分析与反思。最后,总结出小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价值,并概括本研究带来的启示,探求提高小学英语课堂互动实效的有效举措。

2、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46——20156月),本阶段为课题的酝酿准备阶段,将主要做以下工作:1、反复论证,确立课题;2、确定实施框架,撰写方案;3、组织研讨,制定目标及操作体系。

 

第二阶段20159——20166月)本阶段为课题的具体实施阶段,将主要做以下工作:1、深入学习、研讨,使本组教师形成共识;2、组织教师通过实践把研究与实际教学、教育研究结合起来,认真观察,积极思考,逐步发现问题,找到本质,形成成果;3、定期组织本组教师进行研讨、学习,交流研究的实践成果。

研究目的:小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应用实效的研究,主要目的是研究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并通过实践的检验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促进新课程标准在小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进一步深入与改革。

 

第三阶段20169——20176月),本阶段为总结阶段,主要工作如下:1、交流各种观察现象,总结各种观察结果,用理论知识进行有关测试,进行对照、分析;2、整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经验。3、撰写总结报告,汇报研究成果。

3、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测验法

八、预期成果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研究》论文综述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研究》课题终期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研究》资料成果汇编

九、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及保障措施

1、研究力量

课题负责人,教育硕士,具备较深的理论研究功底,同时作为多年一线英语教育工作者,具备较强的实际调研能力,“十一五”课题《小学生英语提问能力实践研究》(吴江市)顺利结题,发表相关论文数多篇。课题组成员都具备较深的理论功底和实际调研和科研能力,他们有的曾参加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成员间有良好的学术氛围。

2、研究基础

课题负责人围绕着本课题已展开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1999-2014):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4593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65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781篇),相关的调研已经开展,并已初步完成《从思维的角度设计有效的英语课堂互动》论文的撰写工作。

3、保障条件

该申请书所填内容属实;课题负责人和参加者学术素养、能力素养适合承担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能够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时间和条件。

十、课题组成员分工

本课题由课题组负责人俞丽英老师负责组织、领导、协调,撰写研究方案和结题报告;

根据研究内容的安排,由课题组成员:冯莉、沈吕莉、闵溪、董益嘉、胡玥老师共同参与研究。

研究各阶段具体分工如下:

第一阶段,主要由俞丽英、董益嘉、胡玥将围绕“小学英语互动教学现状与问题”进行观察笔记记录并汇总;第二阶段主要由俞丽英、冯莉、沈吕莉、闵溪进行“小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实效性研究”案例研究与记录,并及时汇总,课题组成员在此基础上开展交流谈论并撰写论文,最终完成第三阶段的课题终期报告以及资料成果汇编。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本文关键词:课堂互动教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82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382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3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