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第二代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的研究和模型设计

发布时间:2017-03-30 13:08

  本文关键词:第二代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的研究和模型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网上教学逐渐成为第三代远程教育的主流。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作为网上教学的基础,其质量的提高关系到远程教育机构自身教学和管理的运行,关系到我国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实践中,远程教育机构提出了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升级改造的需求:而国内的研究同样表明,我国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的建设不平衡,存在功能堆砌等现象。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广泛的需求调研与功能评价,设计出从理念、设计、硬件基础到软件开发技术系统革新的、高质量的第二代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它以活动为中心,以支持学生学习活动和创设环境为目的,具有加强学习服务、交互和跟踪记录等方面的特点。 本研究第一部分对国内外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研究进行综述。这部分采用了广泛的文献调研和案例调研。首先,对本研究中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的术语进行了界定,并引进了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的质量观;其次,通过综述梳理了国外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评价的三个阶段:功能对比评价——有用性评价——有效性评价,相应划分了三代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以课程和工具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个人发展为中心;最后,结合国内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研究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第二代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的设计。 第二部分理论基础与启示。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从对本研究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理论分析中得出启示,这些启示直接指导后一部分的调研和模型设计。第三部分进行需求分析与功能评价。这部分采用调研、访谈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首先,通过需求调研得出需求分析表,并将功能需求归纳为四类:共有功能需求,,学生功能需求,管理功能需求,交流工具;其次,结合调研,理论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制定功能等级权重表。最后,结合需求与功能评价,提出第二代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的设计原则。第四部分进行了全面的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的模型设计。在前文需求和功能评价基础上,设计了平台子系统的内容;设计了平台整体的结构模型和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面向用户的系列流程图;最后进行面向对象的建模。第五部分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第二代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的硬件架构、软件开发技术和建议遵循的标准。 本研究引进了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的质量观,提出了第二代以活动为中心的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的设计;并从需求,设计,建模,硬件架构和软件开发技术方面对第二代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 需求分析 模型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434
【目录】:
  • 目录7-12
  • 摘要12-14
  • Abstract14-17
  • 第一章:绪论17-40
  • 第一节:问题提出17-20
  • 一、增强对学生学习和交互的支持,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17-18
  • 二、提高远程教育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增强整体竞争力的需要18-19
  • 三、促进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19-20
  • 四、建设终身学习社会的需要20
  • 第二节:相关概念界定20-25
  • 一、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名称分析20-21
  • 二、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定义及组成21-22
  • 三、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的质量观22-23
  • 四、需求分析23-24
  • 五、组件结构24
  • 六、面向对象的建模24-25
  • 第三节: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25-34
  • 一、国外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研究文献综述25-28
  • 二、国内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研究文献综述28-32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总结32
  • 四、三代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的划分理论32-34
  • 第四节:研究内容与意义34-37
  • 一、研究内容界定35-36
  • 二、研究目标36
  • 三、研究意义36-37
  • 第五节: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37-39
  • 一、研究过程37-38
  • 二、研究方法38-39
  • 第六节:本章小结39-40
  • 第二章:研究的理论基础40-57
  • 第一节:活动理论及其启示40-42
  • 一、活动理论40-42
  • 二、活动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42
  • 第二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启示42-45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43-44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44-45
  • 第三节:远程教育交互理论及其启示45-49
  • 一、远程教育交互理论45-49
  • 二、远程教育交互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49
  • 第四节:人机交互理论及其启示49-54
  • 一、人机交互理论49-53
  • 二、人机交互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53-54
  • 第五节:系统理论及其启示54-56
  • 一、系统理论54-55
  • 二、系统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55-56
  • 第六节:本章总结56-57
  • 第三章:需求分析与功能评价57-103
  • 第一节:需求分析与功能评价的过程与结果57-72
  • 一、前期准备57-59
  • 二、需求分析实施过程59-61
  • 三、功能评价的实施过程61
  • 四、需求分析与功能评价结果61-72
  • 五、本节小结72
  • 第二节、需求分析结果的分析与归纳72-80
  • 一、共有功能需求73-74
  • 二、学习功能需求74-75
  • 三、管理功能需求75-77
  • 四、交流工具功能需求77-78
  • 五、针对特定系统的解决方案78-80
  • 六、本节小结80
  • 第三节、功能评价结果的分析80-99
  • 一、功能评价的思路80-81
  • 二、学生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分析81-88
  • 三、管理员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分析88-90
  • 四、学习中心管理员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分析90-91
  • 五、功能等级与权重表91-98
  • 六、本节小结98-99
  • 第四节:平台设计原则归纳99-101
  • 一、平台界面设计原则99-100
  • 二、建构主义学习思想和系统理论的启示100-101
  • 三、第二代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总体设计原则101
  • 第五节:本章小结101-103
  • 第四章: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的模型设计103-128
  • 第一节: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的子系统内容设计103-109
  • 一、学生学习主界面任务区域划分设计103-104
  • 二、以活动为中心的学生个人代理设计104-105
  • 三、管理子系统数据梳理105-106
  • 四、教学管理子系统内容划分106-107
  • 五、学生学习跟踪记录系统设计107-109
  • 第二节: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结构模型与流程图设计109-122
  •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整体结构模型109-110
  • 二、面向用户的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的系列活动流程图110-122
  • 三、本节小结122
  • 第三节:面向对象的功能模型设计122-126
  • 一、面向对象建模方法和ROSE建模工具122-124
  • 二、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UML建模124-126
  • 第四节:本章小结126-128
  • 第五章:平台开发相关技术与标准128-143
  • 第一节:平台硬件基础128-133
  • 一、第二代互联网IPV6128-131
  • 二、基于IPV6的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131-133
  • 第二节:软件开发技术133-137
  • 一、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系统体系结构133-134
  • 二、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开发技术134-137
  • 三、组件的引用与开发137
  • 第三节:平台开发相关技术标准137-142
  • 一、技术标准制定组织137-139
  • 二、技术标准内容综述139-141
  • 三、第二代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遵循的标准141-142
  • 第四节:本章小结142-143
  •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143-148
  • 第一节:研究成果及建议143-146
  • 一、名称辨析与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质量观的引入143-144
  • 二、第二代远程教育与管理平台的设计理念144
  • 二、第二代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的需求分析基础与功能评价指南144-146
  • 三、第二代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的系统设计与建模146
  • 四、第二代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的硬件架构、软件技术和标准146
  • 第二节:研究的创新146-147
  • 第三节:研究的局限性和后续研究147-148
  • 参考文献148-155
  • 附录155-168
  • 附录一:管理员需求调查问卷155-157
  • 附录二:学生需求调查问卷157-161
  • 附录三:管理员功能评价表161-162
  • 附录四:学生功能评价表162-167
  • 学生的总体功能评价调查问卷162-165
  • 学生的总体功能重要性评价165-166
  • 学生交流工具功能需求166-167
  • 附录五:学习中心管理员功能重要性评价167-16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作品168-169
  • 致谢169-171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国森;江苏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网络学习系统设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第二代远程教学与管理平台的研究和模型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71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771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9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