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与农村城镇化

发布时间:2017-04-11 23:07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与农村城镇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中国的城镇化必须在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传统农业国中进行,任何人都无法回避这个最重要、最根本的农村问题。但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日趋破产,农村经济接近崩溃的边缘,使得农村城镇化严重滞后。任何新鲜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正是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促使中国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及爱国知识分子都把他们的视野与关注转向了农村,乡村教育运动应运而生。一时间,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般地崛起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群体:他们脱掉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走向农村,试图通过乡村教育、乡村建设的途径,挽救中国的危机,使中华民族重获生机与活力;他们殚精竭虑,躬身力行,提出一个又一个乡村教育的改造方案,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实验实践探索。他们希望通过教育民众改造乡村进而复兴民族的理想和实践,引起国民党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国民党当局不得不顺应时代潮流,默认并支持这场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波澜壮阔的乡村教育运动。 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运动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一幕。不仅仅因为它树立了“农村复兴”、“民族再造”的旗帜,更重要的是它为农村城镇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罗荣渠教授指出,从现代化理论框架来看,近百年来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运动,都可称为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运动。因此,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教育”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也是探索农村城镇化道路的重要一幕。这里,我们可得出结论,乡村教育与农村城镇化存在密切关系。关注乡村、关注农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焦点。中国的现代化的难点和重点,也在于如何使农村城镇化。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成效来说,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运动存在着不少缺陷,更不能成为解决近代中国问题的根本之路。但是,它的一些思想认识和具体做法,既把乡村教育问题作为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关键问题,又企图寻找一条改造农村的有效途径,是应该值得我们深思和认真研究的。如果抛开特定历史条件和政治偏见不论的话,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运动显示了一种比较可行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意义的农村建设思路和模式,它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迪作用。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力图在农村城镇化视野下论述分析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问题。一方面,把国民政府对乡村教育的作为列为研究的主要对象,突出政府行为;另一方面,抓住农村城镇化这条主线,强调乡村教育与农村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讲,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论述分析问题。第一部分,导言。主要从选题缘由、研究现状、论文思路、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五个方面对全文作综合的说明。第二部分,乡村教育运动产生的背景:农村城镇化的滞后。主要从农村城镇化滞后的角度,分析乡村教育运动产生的背景:一是,城镇化的滞后与乡村经济危机;二是,城镇化的滞后与教育本土化的探索;三是,有识之士对农村和城镇化滞后的关注。第三部分,农村城镇化视野下的乡村教育述评。先是谈到对乡村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接着再分别论述民间教育家们的倡导和实践、民间和政府的互动以及国民政府的乡村教育实践等问题。第四部分,乡村教育对农村城镇化的积极影响。本部分分为三小节,一是,改善教育状况,发展农村教育;二是,增强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三是,传授先进知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第五部分,失败与反思。首先简略分析了乡村教育运动的失败及其原因,其次谈到笔者关于农村城镇化的思考。
【关键词】:民国时期 乡村教育 城镇化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58;G52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导言10-14
  • 选题缘由10
  • 研究现状10-12
  • 论文思路12
  • 重点和难点12-13
  • 研究方法13-14
  • 一、乡村教育运动产生的背景:农村城镇化的滞后14-17
  • (一) 城镇化的滞后与乡村经济危机14-15
  • (二) 城镇化的滞后与教育本土化的探索15-16
  • (三) 有识之士对农村和城镇化滞后的关注16-17
  • 二、农村城镇化视野下的乡村教育述评17-31
  • (一) 关于对乡村教育的理解和认识17-21
  • (二) 民间教育家们的倡导和实践21-25
  • (三) 民间和政府的互动25-27
  • (四) 国民政府的乡村教育实践:以福建省、江西省为例27-31
  • 三、乡村教育对农村城镇化的积极影响31-40
  • (一) 改善教育状况,,发展农村教育33-35
  • (二) 增强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35-37
  • (三) 传授先进知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7-40
  • 四、失败与反思40-46
  • (一) 乡村教育运动的失败40-44
  • (二) 关于农村城镇化的思考44-46
  • 结束语46-47
  • 参考文献47-51
  • 后记51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胜;舆论视野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秀玉;陈翰笙与1930年代的中国农村社会大论战[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娜;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陕北地区农村中小学发展路径研究[D];延安大学;2011年

3 汤明珠;民国时期中小学校卫生教育研究(1912-1945)[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韩貌;罗弨重乡村基础教育改革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5 鹿金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青岛乡村建设运动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6 赵金朋;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帅;二十世纪初“到民间去”口号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与农村城镇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01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001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e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