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论理解性德育

发布时间:2017-04-13 10:21

  本文关键词:论理解性德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使个体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理解是个体道德品质生成的基础。德育必须以理解为建立之基础。可是,当下学校德育实践却在一步步远离“理解”。封闭性的德育内容将学生的“前理解”拒斥在外,灌输式的德育方法扼杀了学生自主理解的愿望和能力,表浅化的德育目标使学生由于自我理解的缺失而陷入生命无意义的迷惘之中。没有理解的德育必然是低效的德育。德育必须关注个体的理解,使学生学会理解,在理解自我、理解他人和理解不同思想观点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良好的道德品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理解性德育应运而生。理解性德育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逻辑——理智理解能力,更注重学生体验理解能力的提升。它强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础是作为学生“前理解”的全部生活经验。它期望在促进学生理解品质形成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社会转型期存在的信仰危机、网络社会对德育的冲击和多元化社会对德育的挑战这三个方面分析了理解性德育产生的时代背景;从当代德育对象健康发展的吁求和克服传统德育模式弊端的需要这两个方面分析了理解性德育产生的德育实践背景。以此论证理解性德育产生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从历史的角度对理解的寓意,即作为理性认知活动、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人存在的基本方式这样一个历史演进过程进行了梳理,得出本论文中的理解的内涵、特性:情感性、自我性、语言性和超越性。在此基础之上,从理解是个体道德生成的基础、道德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选择的前提和通向道德自由的桥梁这四个方面对理解的德育意蕴进行了阐释。 第三部分主要对理解性德育的含义和性质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理解性德育是指以个体的整个生活经验为基础,以激发个体进行体验理解为核心,通过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生成个体的理解品质,最终达到提升个体道德境界的教育。它具有开放性、情境性、生活性、互动性和享用性这五个方面的性质。 第四部分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之上,从理念更新、原则遵循和策略探寻这三个方面对理解性德育的实施进行了论述。指出要使理解性德育得以实现,就应该树立开放性的德育文本观、“存在性”的师生关系观、体验性的德育过程观和以幸福为指向的德育功能观;应当遵循主体间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审美化原则和超越性原则;可以采纳启导性策略、反思性策略、渗透性策略、陶冶性策略和叙事性策略。
【关键词】:理解 德育 道德境界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4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1
  • 一、挑战与应对:理解性德育出场的语境11-22
  • (一) 时代背景11-16
  • 1. 社会转型与信仰危机11-13
  • 2. 网络社会的冲击13-14
  • 3. 多元化社会的挑战14-16
  • (二) 德育实践背景16-22
  • 1. 当代德育对象健康发展的吁求16-18
  • 2. 克服传统德育模式弊端的需要18-22
  • 二、理解:理解性德育的存在基础22-38
  • (一) “理解”的寓意演进22-26
  • 1. 理性认知活动22-23
  • 2. 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23-24
  • 3. 人存在的基本方式24-26
  • (二) “理解”的内涵与性质26-34
  • 1. “理解”的内涵26-30
  • 2. “理解”的性质30-34
  • (三) “理解”的德育意蕴34-38
  • 1. 理解是个体道德生成的基础34-35
  • 2. 理解是道德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35-36
  • 3. 理解是道德选择的前提36-37
  • 4. 理解是通向道德自由的桥梁37-38
  • 三、理解性德育的理论分析38-46
  • (一) 理解性德育的含义38-43
  • 1. 基础:个体的整个生活经验38-40
  • 2. 核心:激发个体进行体验理解40-41
  • 3. 目的:生成理解品质提升道德境界41-43
  • (二) 理解性德育的特征43-46
  • 1. 开放性43-44
  • 2. 情境性44
  • 3. 生活性44-45
  • 4. 互动性45
  • 5. 享用性45-46
  • 四、理解性德育的实施46-79
  • (一) 理念更新——理解性德育实现之前提46-57
  • 1. 树立开放性的德育文本观46-48
  • 2. 树立“存在性”的师生关系观48-51
  • 3. 树立体验性的德育过程观51-54
  • 4. 树立以幸福为指向的德育功能观54-57
  • (二) 原则遵循——理解性德育实现之必需57-66
  • 1. 主体间性原则57-59
  • 2. 实践性原则59-61
  • 3. 审美化原则61-63
  • 4. 超越性原则63-66
  • (三) 策略探寻——理解性德育之具体落实66-79
  • 1. 启导性策略66-69
  • 2. 反思性策略69-71
  • 3. 渗透性策略71-73
  • 4. 陶冶性策略73-76
  • 5. 叙事性策略76-79
  • 结语79-80
  • 参考文献80-84
  • 后记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我国当代德育范式的转型趋势[J];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09期

2 刘允超;卢玉华;;初中学生有关物理前概念对物理教学的影响和对策[J];中学物理(初中版);1995年06期

3 黄玉霞;;孔子“仁”学思想在《论语》英译中的阐释[J];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4 袁继道;;高职德育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年21期

5 刘雪影;;图书馆基本原则的哲学浅析[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6 谢昌飞;杨名;;农业高校德育之独特性——解析学生主体性德育特点[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7 黄河;;高职学院校企融合办学中的德育特点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7期

8 唐卓;;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问题的再思考[J];快乐阅读;2011年02期

9 王玲;;四个转变 让德育工作更高效[J];基础教育参考;2011年10期

10 徐华;;基于内隐学习理论的高职德育探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玲媚;杨云萍;;幼儿德育教育园本化、特色化实施的初步探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2 谭玲媚;杨云萍;;幼儿德育教育园本化、特色化实施的初步探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云南卷)[C];2010年

3 黄自新;;德育创新探究与实践[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4 舒新;;信息化时代德育工作之创新[A];思考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论文集[C];2005年

5 张能为;;伽达默尔与形而上学问题[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6 陈诗淼;;试论基于德育主体角色认知的高职新德育[A];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7 王俊;;超越诠释学与意识形态之争的哲学尝试——利科对诠释学与意识形态之争的批判研究[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孙伟平;;论实践思维(提纲)[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钟小华;;职业教育德育困境及其对策[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宇;;当今大学意识形态教育的缺失及其道德后果[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立仁;德育的发展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王立仁;增强德育实效性须转换思维视角[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吴得民;德育制度化≠定期“走过场”[N];四川日报;2006年

4 王立仁(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德育价值实现中的思维视角转换[N];光明日报;2004年

5 马方正;创新高校德育工作[N];安徽日报;2005年

6 高凯征;一曲校园文化的颂歌[N];辽宁日报;2001年

7 田建国;关注高校德育环境和对象的变化[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高秀昌;中国哲学史研究应以人文主义方法为主导[N];光明日报;2006年

9 杨明全;《理解课程》:超出常规说课程[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初文喜 吴洪鸣;高校德育效益观念探析[N];光明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周建漳;历史及其理解和解释[D];厦门大学;2004年

2 竭长光;论德育理论研究的思维方式转换[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周险峰;教育文本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朱献珑;译学范式转换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王立仁;德育价值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程龙海;中学生数学解释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亮;论理解性德育[D];河南大学;2007年

2 张庆辉;同性恋的历史、理论与现状[D];四川大学;2005年

3 何琳;真理与方法的统一[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宋永利;德育叙事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李丽;从建国以来我国德育模式发展看现代德育模式的构建[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马国艳;论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与德育环境的优化[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7 胡剑云;关于德育逻辑起点的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丹丹;中西德育方法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9 王永令;解释学视角下的遗嘱解释[D];厦门大学;2007年

10 韩慧彬;走在理解途中[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论理解性德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33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033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b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