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9 17:11

  本文关键词: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现实社会的激烈竞争致使大学生面临着诸如学习适应、婚姻恋爱、人际关系、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若这些压力不能得到有效应对或及时消除,就可能以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出来,给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往及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抑郁是大学生的重要心理障碍,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抑郁与攻击性相关,会导致人们的自杀思维、自杀企图及自杀行为的实施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一代,肩负着建设未来美好国家的重任,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对学生自己和社会都有潜在危害,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就目前来看,明确提出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概念一词并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还不多见。因此,针对目前对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比较少的事实,本研究采用综合化、系统化的研究取向,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因素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眼于通过编制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研究问卷,综合研究论述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尝试建立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模型。 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本研究编制的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经因素分析确定10个维度,分别命名为:自残或自杀、嫉妒、内疚感或自责、暴饮暴食、自我行为或情绪压抑、饮食拒绝、对他人或他物的攻击、嘲笑攻击、愤恨、语词敌意。 2.从性别来看,男生在自残或自杀、自我行为或情绪压抑、对他人或他物的攻击、嘲笑攻击、语词敌意等方面的攻击性要强于女生,而且都是在.001水平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而在暴饮暴食因子方面,抑郁症状女大学生更倾向于从这个方面来达到对自己的攻击。 3.从家庭来源来看,农村家庭的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在嫉妒、嘲笑攻击、自我行为或情绪压抑、内疚感或自责因子方面显著强于城市家庭的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 4.在家庭结构方面,表现为单亲家庭的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在对他人身体或他物的攻击、饮食拒绝、语词敌意因子方面要强于于双亲家庭的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且分别在.05、.05、.01水平上有显著差异。 5.就专业来看,整体上来说,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几乎在所有因子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而且几乎都是医学类院校大学生的攻击性要强于非医学类院校的大学生。 6.从整体上来说,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在家庭气氛方面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在自残或自杀、嫉妒、内疚感或自责因子上,紧张压抑型家庭气氛下的攻击性要强于和睦安宁型家庭气氛下的攻击性;在愤恨因子上,紧张压抑型、争吵冲突型家庭气氛强于和睦安宁型家庭气氛;在语词敌意因子上,紧张压抑型强于争吵冲突型家庭气氛、和睦安宁型家庭气氛。 7.从教养方式来看,自残或自杀因子上,专断型攻击性强于权威型;在饮食拒绝因子上,放任型攻击性强于权威型;在对他人身体或他物的攻击因子上,忽视型强于专断型和权威型。 8.从父母亲文化水平角度来看,,在自杀或自残因子、内疚感或自责因子、对他人或他物的攻击因子上,表现为学历越高,攻击性越强。 9.从父母亲职业来看,在自残或自杀因子上,父亲职业为公务员的攻击性强于父亲职业为其他类的;在对他人身体或他物的攻击因子上,父亲职业是农民的强于父亲职业是其它类的;从母亲职业角度来看,在内疚感或自责因子上,母亲职业为农民的攻击性强于母亲职业为工人;在对他人身体或他物的攻击因子上,母亲职业是农民的攻击性强于母亲职业是其它类的。 10.从学生在校月花费来看,在自残或自杀因子上,月花费在600元以上的学生的攻击强于月花费在200元至400元之间的;在内疚感或自责因子上,月花费在200元下、400至600元之间学生的攻击强于月花费在600元以上的。
【关键词】:抑郁症状 大学生 攻击性 特点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1 问题提出11-16
  • 1.1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危害12-16
  • 1.1.1 对于个人的危害12-15
  • 1.1.2 对于社会的危害15-16
  • 2 研究价值16-17
  • 2.1 理论价值16
  • 2.1.1 揭示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特点,尝试建构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模型16
  • 2.1.2 为研究其他情绪障碍大学生的攻击性提供方法论借鉴16
  • 2.2 实践价值16-17
  • 3 文献综述17-39
  • 3.1 概念界定17-25
  • 3.1.1 抑郁症状概念的界定17-18
  • 3.1.2 攻击概念的界定18-25
  • 3.2 大学生攻击性研究25-27
  • 3.2.1 研究对象的界定不够明确26
  • 3.2.2 设置特定条件下的攻击性26-27
  • 3.3 抑郁症状大学生的研究现状27-32
  • 3.3.1 国内关于抑郁症状大学生的研究27-28
  • 3.3.2 国外关于抑郁症状大学生的研究28-32
  • 3.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32-39
  • 3.4.1 研究对象范围狭隘,重老年群体抑郁症状研究,轻青少年群体抑郁症状研究: 重各种病症患者抑郁症状研究,轻一般学生群体,尤其是抑郁症状大学生群体的研究32-33
  • 3.4.2 攻击性定义的界定范围比较狭窄33
  • 3.4.3 攻击性研究方法多样,但没有一个能够很好解决研究问题的恰当方法33-36
  • 3.4.4 现有研究文献鲜有涉及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36-39
  • 4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问卷的编制39-42
  • 4.1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问卷结构的构建39-40
  • 4.1.1 研究目的39
  • 4.1.2 研究对象39
  • 4.1.3 研究程序39
  • 4.1.4 研究结果39-40
  • 4.1.5 小结40
  • 4.2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初始问卷的编制40
  • 4.2.1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问卷初测问卷的编制40
  • 4.2.2 问卷初测40
  • 4.3 小结40-42
  • 5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正式问卷的施测及检验42-59
  • 5.1 研究目的42
  • 5.2 研究方法42-43
  • 5.2.1 被试构成42
  • 5.2.2 研究材料42
  • 5.2.3 研究程序42-43
  • 5.2.4 统计工具43
  • 5.3 研究结果与分析43-59
  • 5.3.1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正式问卷自我攻击的探索性因素分析43-48
  • 5.3.2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正式问卷自我攻击验证性因素分析48-51
  • 5.3.3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研究正式问卷社会性攻击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51-55
  • 5.3.4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正式问卷社会性攻击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55-59
  • 6.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研究59-75
  • 6.1 研究目的59
  • 6.2 研究方法59
  • 6.2.1 研究被试59
  • 6.2.2 研究材料59
  • 6.2.3 统计工具59
  • 6.3 结果与分析59-75
  • 6.3.1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问卷各因子平均分比较59-60
  • 6.3.2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性别差异60-61
  • 6.3.3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年级差异61-62
  • 6.3.4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特点的家庭来源差异62-63
  • 6.3.5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特点的家庭结构差异63
  • 6.3.6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专业差异63-65
  • 6.3.7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家庭气氛差异65-66
  • 6.3.8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教养方式差异66-69
  • 6.3.10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母亲文化程度差异69-70
  • 6.3.11 父亲职业对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影响的差异70-71
  • 6.3.12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母亲职业差异71-72
  • 6.3.13 在校每月花费对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影响的差异72-75
  • 7 讨论75-91
  • 7.1 关于本研究的方法学讨论75-78
  • 7.1.1 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75-76
  • 7.1.2 关于本研究相关测量工具的选取和编制76-78
  • 7.2 关于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的讨论78-89
  • 7.2.1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性别差异78-80
  • 7.2.2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的年级差异80
  • 7.2.3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特点的家庭结构差异80-82
  • 7.2.4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专业差异82-85
  • 7.2.5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家庭气氛和家庭教养方式差异85-87
  • 7.2.6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父母亲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差异87-88
  • 7.2.7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在校每才花费及家庭来源差异88-89
  • 7.3 教育建议89-90
  • 7.4 本研究需要改进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90-91
  • 8 结论91-93
  • 参考文献93-100
  • 附录100-112
  • 后记112-113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玉焕;赵倩;;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攻击性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4期

2 王健;迟新丽;;理工科院校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及防治[J];河西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晓蕾;未婚男性的心理行为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雍那;抑郁症患者攻击行为、脑影像学改变与童年受虐经历的关系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2 丁吉卓玛;家庭功能与3-6岁儿童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29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529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9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