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河南大学精品课程-课程与教学论

发布时间:2016-07-10 18:05

  本文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论的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河南大学精品课程-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负责人刘志军教授简介

 

    刘志军,1968年11月生,教育学博士,教授,现任河南大学副校长,河南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

    1985年开始涉足教育领域, 200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2000—2002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0年以来,先后第一主持人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规划重点项目,教育部专项课题,同时作为第二或第三主持人,承担全国教育规划“十五” 重点课题多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多项。自2001年以来,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和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理论组组长,河南省教材审订委员会成员,积极参与和指导全国和河南省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活动。同时受聘为河南省教育厅教育科研基地专家组副组长,统筹规划和指导全省基地学校的发展工作。

    专业主攻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教育改革以及教育评价研究。先后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专著多部,译著一部,主编教材多部。

 

主要学习经历:

    (1)1985年9月—1989年7月在河南大学教育系学习,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2)1989年9月—1992年7月在河南大学教育系学习,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3)1997年9月—2000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攻读博士学位

    (4)2000年9月—2002年9月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

    (5)2005年5月-6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兼职与称号:

    (1)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2)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3)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理事

    (4)全国普通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5)河南省教育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6)河南省第三届校创新人才资助对象

    (7)河南省第四届优秀青年骨干教育培养对象

    (8)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主要科研课题:

    (1)2006年—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科学)2006年度国家青年基金课题“促进农村中小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评价研究” 第一主持人。

    (2)2002—2005年,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走向理解的课程评价研究”,第一主持人。

    (3)2002—2004年,主持教育部专项课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评价研究与实验”课题主持人

    (4)2002—2005年,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研究与实验”,第三主持人。

    (5)2001—2003年,主持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发展性课程评价研究》,第一主持人。

    (6)2003—2004年,参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题“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研究”。

    (7)2004—,参与由香港华夏基金会资助,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中发展性评估研究”

    (8)2005—,主持河南省软科学项目:“促进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评价研究”第一主持人。

    (9)1992—1996年,参与国家教委考试中心课题:“主观题评分误差控制实验研究”,负责作文误差统计分析。

    (10)1994—1997,参与国家教委考试中心课题:“高中毕业会考评价和中学教学指导的研究”,负责会考答卷分析和中学教学指导。

    (11)1997—1999参与“中、日、韩三国教育观念比较研究”,负责中国方面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代表性论文:

    (1)《教育评价的反思与建构》,《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2)《生命教育理念观照下的课程实践》,《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3)《理性反思:专家的内在品质》,《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

    (4)《关于教育评价方法论的思考》,《教育研究》,1997年1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8年第1期全文转载。

    (5)《发展性课程评价方法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1期。

    (6)《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初探》,《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8期。

    (7)《课程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展望》,《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1期,被《新华文摘》2007年第9期转载。

    (8)《教师:不可或缺的课程评价主体》,《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8期。

    (9)《主体教育理论与实验的跨世纪探索》,《教育研究》,1999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9年第6期全文转载。

    (10)《试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建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1)《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展望》,《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15期。

    (12)《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探讨》,《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第4期。

    (13)《主体性发展的时代内涵》,《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4期。

    (14)《冲突与融合:课程文化在教育变革中的破茧成蝶》,《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4期。

    (15)《论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教育科学》,1999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

    (16)《论教学质量的内涵与构成》,《教育评论》1999年第5期。

    (17)《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论的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2期。

    (18)《现代教学观念的理论基础》,《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19)《走向理解的教学评价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5期。

    (20)《课堂教学评价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探讨》,《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年第9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1期全文转载。

    (21)《论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学科教育》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

    (22)《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评价改革》,《中小学管理》,2003年第10期。

    (23)《课程价值取向的时代走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10期。

    (24)《课程改革与发展呼唤新型的课程评价》,《天中学刊》,2006年第4期。

    (25)《关于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问题与思考》,《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代表性著作:

    (1)《走向理解的课程评价》,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独著。

    (2)《生命的律动:生命教育实践探索》,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合著。

    (3)《课堂评价论》,2002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独著。

    (4)《等级评分》,2004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译著。

    (5)《教育研究方法基础》,200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

    (6)《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评价》,,2004年,朝华出版社,主编。

主要获奖:

    (1)专著《课程评价论》获得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同时获2003年度河南省社会优秀成果二等奖,获200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2)专著《生命的律动——生命教育实践探索》(《生命教育丛书》之三)获2005年度河南省社会优秀成果二等奖。

    (5)独著论文《关于教育评价方法论的思考》, 获1998年度河南省社会优秀成果三等奖。

    (6)专著《走向理解的课程评价》获2005年度200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7)独著论文《论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获2003年度河南省教育系统优秀成果一等奖。

    (8)主持的项目“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评价”获200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姓 名

刘志军

性 别

出生年月

1968.11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教授/博导

电 话

13837813187

学 位

博 士

职 务

副校长

传 真

 

所在院系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E-mail

lzjzdj@vip.sina.com

通信地址(邮编)

河南省开封市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475001)

研究方向

课程与教学论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课程论              本科生专业课  1届   3课时   36人

 (2)教育评价学          本科生专业课  5届   2课时   180人

 (3)现代课程理论        硕士生专业课  5届   3课时   150人

 (4)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  教育硕士      1届   3课时   15人

 (5)教育评价研究        硕士生专业课  5届   3课时   150人 

 

近五年来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共20篇;

 (2)组织本科教育见习和毕业实习;

 (3)担任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生牵头导师,在读硕士研究生20人。

 

近五年来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研究”,河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2005-2007,主持人。

 

近五年来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展望”,《教育发展研究》,2008.8;

 (2) “冲突与融合:课程文化在教育变革中破茧成蝶”,《中国教育学刊》,2008.4;

 (3)“课程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展望”,《课程教材教法》,独立,2007.1;

 (4)“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博弈”,《课程教材教法》,第一,2009.7;

 (5)“课程价值取向的时代走向”,《教育理论与实践》,独立,2004.10。

 

主编的规划教材:

  《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志军主编,2010年版。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评价研究”,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科)“十一五”规划青年基金项目,2006-2009,主持人;

 (2)“体育评估理论与实践”,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8-2010,第二主持人;

 (3)“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基础教育学校变革与区域推进研究”,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科)“十一五”规划项目,2007-2009,第三主持人;

 (4)“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改革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2002-2006,第三主持人;

 (5)“促进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评价研究”,河南省软科学项目,2005-2008,主持人。

 

 

 

发表的学术论文:

 (1)“理性反思:专家的内在品质”,《教育研究》,独立,2006.6;

 (2)“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博弈”,《课程教材教法》,第一,2009.7;

 (3)“主体性发展的时代内涵”,《中国教育学刊》,独立,2005.4;

 (4)“教师:不可或缺的课程评价主体”,《课程教材教法》,第二,2008.8;

 (5)“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教育科学研究》,第一,2009.1。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专著《课堂评价论》,获2006年获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独立;

 (2)专著《生命的律动》,获2005年获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一;

 (3)专著《走向理解的课程评价》,获2005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独立;

 (4)“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评价”项目获2005年河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独立;

 (5)《论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获2003年河南省教育厅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独著。

 


  本文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论的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86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686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d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