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期货论文 >

西部地区内生型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6 17:17

  本文关键词:西部地区内生型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城镇化 产城融合 人力资本 集聚效应 机制优化


【摘要】: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到目前为至,世界上很少有国家或地区在不经历城镇化的前提下能进入中等或高收入行列。2014年3月16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了三个需要特别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问题”;另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主要括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重庆、四川、云南、广西西部九省市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纳入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战略;这些省市的城镇化建设将有力地提升城市竞争力,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向外延伸。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我国的西部省市集中了大量的欠发达地区,其城镇化率明显滞后于中东部地区。研究西部地区内生型城镇化制约因素及其优化机制,不仅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更是现实的迫切需要。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1)本文首先对所需的理论基础,即城市集聚、人口转移和公共品吸引力理论进行了归纳整理,然后对产业发展与城镇化、人力资本积累与城镇化准关系以及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2)在归纳出城镇集聚效应的内涵、产生和条件后,构建了一个内生型城镇化的理论模型,来刻画产业融合、人力资本积累和城镇化提升的内生机制;并以此为基准模型,将其扩展到西部城镇化的内生性问题的分析。(3)在理论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 Model),用来实证分析西部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融合关系问题。(4)基于理论模型的分析,主要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对西部人力资本积累与城镇化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5)在前面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优化西部城镇化中产城融合、人力资本积累和城镇化内生性的政策组合进行了机制上的探讨。本文的主要创新与发现在于:(1)构建了一个综合产业、人力资本与城镇化的内生型城镇化模型,以此作为分析问题的基准。该理论模型表明,基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内生型城镇化才是可持续的;产城融合、人力资本积累共同推动城镇化内生地提升。(2)将基准模型推导到西部地区,并结合理论与计量实证,结果发现,西部地区的三次产业中,农业发展对城镇化有负向作用,即产生了“逆向城镇化”效应;但城镇化对农业发展有正向的作用;工业化与城镇化有显著的融合发展效应;服务业与城镇化之间没有融合效应。这可能和西部地区支持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招商引资”中的土地政策、户籍制度以及土地流转限制制约了其城镇化的内生性。(3)将理论模型和计量实证相结合,发现西部城镇化显著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人力资本积累却没有表现出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西部地区还不是基于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内生型城镇化。(4)在城镇化内生性的优化机制设计部分,本文假设地方政府以就业基础上的最大化城镇化为目标,在一个标准的实物期权模型中嵌入地租优惠和公共产品供给两种政策。模型表明,当把城市的集聚效应考虑进去时,产业越发展,企业负担的地租率就越低;而同时地方政府将会获得更多的资金,以提供城市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之需。模型揭示了市场“无形的手”和政策“有形的手”在城镇化中的作用,为政府和市场划出了边界。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1)尊重城镇化的基本规律,变政府主导为市场主导,开启内生型城镇化模式。(2)尊重地区的自然禀赋和比较优势,选择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来发展,将城镇化建立在产业发展和充分就业的基础上。(3)针对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逆向城镇化”问题,应该变革现在土地制度,提高农业部门经营的规模化和集约化。(4)重新思考现行土地财政。(5)创新有利于人力资本流动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
【关键词】:城镇化 产城融合 人力资本 集聚效应 机制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7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1
  • 1 绪论11-2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4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问题12-13
  • 1.1.3 研究意义13-14
  • 1.2 研究方法、内容及思路14-18
  • 1.2.1 研究方法14
  • 1.2.2 研究内容14-15
  • 1.2.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15-18
  • 1.3 研究特色与创新18-19
  • 1.4 相关概念阐述19-23
  • 1.4.1 内生型城镇化19-21
  • 1.4.2 产城融合21-22
  • 1.4.3 人力资本22-23
  • 1.5 本章小结23-25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25-43
  • 2.1 城镇化的理论基础25-32
  • 2.1.1 集聚效应理论25-28
  • 2.1.2 人口转移动力理论28-30
  • 2.1.3 城市公共品吸引力理论30-32
  • 2.2 相关文献综述32-42
  • 2.2.1 产业发展与城镇化32-35
  • 2.2.2 人力资本积累与城镇化35-37
  • 2.2.3 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37-41
  • 2.2.4 国内外研究评述41-42
  • 2.3 本章小结42-43
  • 3 内生型城镇化的理论模型构建43-55
  • 3.1 内生型城镇化的动力来源:城镇集聚效应43-46
  • 3.1.1 城镇集聚效应的内涵43-44
  • 3.1.2 城镇集聚效应的产生44-45
  • 3.1.3 城镇集聚效应的条件45-46
  • 3.2 内生型城镇化的形成路径46-49
  • 3.2.1 产城融合对内生型城镇化的促进46-48
  • 3.2.2 人力资本积累对内生型城镇化的促进48-49
  • 3.2.3 产业发展、人力资本积累与城镇化的逻辑框架49
  • 3.3 产城融合促进内生型城镇化的理论模型49-54
  • 3.3.1 模型的构建50-52
  • 3.3.2 产城融合的动态循环52-53
  • 3.3.3 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的影响53-54
  • 3.4 人力资本积累促进内生型城镇化的理论模型54
  • 3.5 本章小结54-55
  • 4 西部城镇化内生性的理论分析55-61
  • 4.1 背景介绍55-56
  • 4.2 西部产城融合与城镇化的内生性56-57
  • 4.3 西部人力资本积累与城镇化的内生性57-60
  • 4.4 本章小结60-61
  • 5 西部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融合的实证研究61-71
  • 5.1 引言61-63
  • 5.2 实证方法设计63-64
  • 5.3 实证过程及分析64-69
  • 5.3.1 变量与数据说明64-65
  • 5.3.2 模型估计65-66
  • 5.3.3 脉冲响应分析66-68
  • 5.3.4 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68-69
  • 5.4 研究结论与启示69-70
  • 5.5 本章小结70-71
  • 6 西部人力资本积累与城镇化互动的实证研究71-81
  • 6.1 引言71-72
  • 6.2 实证过程与分析72-78
  • 6.2.1 模型与数据72-73
  • 6.2.2 平稳性检验73-74
  • 6.2.3 协整与因果检验74-76
  • 6.2.4 误差修正模型76-77
  • 6.2.5 脉冲响应77-78
  • 6.3 研究结论与启示78-79
  • 6.4 本章小结79-81
  • 7 西部内生型城镇化的机制优化设计81-97
  • 7.1 引言81-84
  • 7.2 行为假设84-88
  • 7.2.1 企业行为84-86
  • 7.2.2 政府行为86-87
  • 7.2.3 企业入驻条件87-88
  • 7.3 以产业促进城镇化的政策组合88-91
  • 7.3.1 吸引产业的基本模型88-89
  • 7.3.2 以产业提升城镇化的政策优化89-91
  • 7.4 优化政策中的城镇化与人力资本积累91
  • 7.5 一个数值算例91-95
  • 7.6 研究结论与启示95-96
  • 7.7 本章小结96-97
  • 8 结论、建议与不足97-101
  • 8.1 研究结论97-98
  • 8.2 政策建议98-99
  • 8.3 研究不足99-101
  • 致谢101-103
  • 参考文献103-115
  • 附录115-121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115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目录115-116
  • C 第6章使用的MATLAB程序116-12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义平;杨静波;刘瑜;任芸丹;;企业“内生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法[J];中国培训;2011年12期

2 龚益;;“内生型”城镇化凸显活力[J];人民论坛;2007年16期

3 王秀忠;;龙头组织三种类型的比较及其对策[J];农产品加工;2010年08期

4 陈思萌;;新形势下我国外贸内生型增长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年06期

5 张义平;杨静波;刘瑜;胡清;潘丽;;“内生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03期

6 张文魁;;重审“转型”,寻求内生型成长[J];金融经济;2013年05期

7 张文魁;;重审“转型”,寻求内生型成长[J];董事会;2012年04期

8 赵凌云;;武汉城市圈要率先探索内生型发展模式[J];学习月刊;2008年23期

9 谢红珍,陈菲琼;论浙江内生型企业集群的优势与局限[J];邵阳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0 梁德阔;;内生型农村城镇化的运行机制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国忠;转型升级需要更多“内生型”人才[N];经理日报;2010年

2 廊坊市委书记 赵世洪;树立内生型发展理念 激发干事创业动力[N];河北日报;2012年

3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 王国刚;发展内生型金融需切实赋予企业金融权[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4 肖国忠;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更多“内生型”人才[N];光明日报;2010年

5 记者 张晓峰 刘娜 李保林;内生型经济迎来机遇[N];湖北日报;2009年

6 美国三一学院经济系终身教授 文贯中;“内生型”城市化才能收敛城乡收入差[N];东方早报;2013年

7 ;“内生型”领头羊[N];中国纺织报;2012年

8 主持人 中国房地产报管理评论部资深记者 张劲松 周村;变局2012:从资源型增长到内生型增长[N];中国房地产报;2013年

9 沈葵;内生型现代化驱动下的文化变革[N];安徽日报;2006年

10 记者 郭伟;内生型绩效考核成破解“机关病”良药[N];廊坊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邹小勤;西部地区内生型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佳t,

本文编号:8044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ihuoqq/8044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3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