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城际动车组车轮Ⅰ类滚动接触疲劳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21 17:24
  针对我国200 km/h城际动车组车轮发生的Ⅰ类滚动接触疲劳,对16列动车组及4个不同半径曲线轨道进行轮轨状态现场观测。基于多体动力学软件SIMPACK和损伤函数模型,建立车轮滚动接触疲劳预测模型,系统分析城际动车组的车轮Ⅰ类疲劳损伤。研究结果表明:早期时动车组不调头运行,Ⅰ类疲劳在运行(6~9)万km即出现,集中在左侧车轮,其疲劳区最初位于名义滚动圆外侧5~15 mm处,之后略有扩大并向踏面外侧移动;曲线通过时的低轨侧轮轨相互作用是导致Ⅰ类疲劳的根本原因,当半径R大于400 m时,预测的疲劳寿命随半径的增加而增加;所运行线路上小半径曲线(R≤450 m)全为左曲线,导致早期不调头Ⅰ类疲劳集中在左轮,定期调头后,两侧车轮交替承受疲劳载荷;现场中轮轨廓形演化和轨底坡误差等是Ⅰ类疲劳区扩大和向外侧移动的直接原因。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1 现场观测数据统计分析
    1.1 车轮滚动接触疲劳调研
    1.2 轮轨廓形测量
    1.3 运行线路曲线调查
2 数值模型
    2.1 车辆多体动力学模型
    2.2 损伤函数预测模型
3 仿真结果
    3.1 新轮新轨匹配
    3.2 现场复杂因素的影响
        3.2.1 磨耗轮轨廓形
        3.2.2 轨底坡波动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应用于高速轮轨滚动接触的蠕滑理论算法对比研究[J]. 戚壮,梁钰,王晓雷,张千冀.  摩擦学学报. 2019(03)
[2]硌伤形貌对车轮材料滚动接触疲劳特性的影响[J]. 赵相吉,师陆冰,王文健,郭俊,刘启跃.  中国机械工程. 2019(03)
[3]高速动车组车轮滚动接触疲劳观测与模拟研究[J]. 王玉光,卢纯,赵鑫,温泽峰.  机械工程学报. 2018(04)
[4]和谐号CRH6型动车组制动减速度设计与控制[J]. 王晓东,林晓晨,李培署.  铁道车辆. 2016(06)
[5]轮轨高速滚动接触及钢轨疲劳裂纹扩展研究[J]. 江晓禹,李孝滔,李煦,曹世豪.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6(02)
[6]干态下车轮材料表面疲劳裂纹萌生试验研究[J]. 黄育斌,何成刚,马蕾,赵相吉,王文健,刘启跃.  摩擦学学报. 2016(02)
[7]城际动车组总体技术设计[J]. 丁叁叁,张忠敏,何丹炉,李智国.  机车电传动. 2014(06)
[8]高速车辆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及车轮磨耗疲劳研究[J]. 吴娜,曾京.  中国铁道科学. 2014(04)
[9]磨耗车轮踏面精确轮轨接触关系计算方法[J]. 干锋,戴焕云,高浩.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14(03)
[10]基于轮轨关系的车轮踏面损伤机理研究[J]. 陶功权,王衡禹,赵鑫,杜星,温泽峰,郭俊,朱旻昊.  机械工程学报. 2013(18)

硕士论文
[1]地铁车轮踏面滚动接触疲劳形成机理及对策研究[D]. 温邦.西南交通大学 2017
[2]KKD客车车轮踏面剥离成因初探[D]. 陶功权.西南交通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803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6803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2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