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朔黄铁路牵引供电系统扩容改造技术方案设计

发布时间:2023-04-04 01:28
  朔黄铁路西起神池南站东至黄骅港站,与黄万线和黄大铁路相连,构成了我国西煤东运的第二大通道,是国家能源集团运输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朔黄铁路2017年完成煤炭运量29 194万t,2018年计划完成煤炭运量3.05亿t,2万吨重载列车按照运行图日均开行32对,远期煤炭运量稳定在4亿t。新的运输形势,朔黄铁路既有牵引供电系统面临新的挑战,有必要对牵引供电系统进行扩容改造。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电气化重载铁路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大秦铁路和朔黄铁路的重载发展过程。针对朔黄铁路目前的运量,指出了既有牵引供电系统存在的过负荷、变电所功率因数过低和末端电压低等问题。然后从牵引变压器增容改造、牵引网导线更换方案、接触网改造方案、接触网施工工艺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朔黄铁路牵引供电系统扩容改造技术方案。将既有直供加回流区段的供电方式改造成AT供电方式,实现全线AT供电方式的贯通,并根据需要新增设AT所,增强了供电能力。对朔黄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增容改造进行了电气仿真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上验证了改造方案的可行性。最后对牵引供电系统扩容改造进行了前景展望。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第二章 朔黄铁路牵引供电系统扩容改造电气参数计算
    2.1 朔黄铁路概况
        2.1.1 朔黄铁路基本资料
        2.1.2 主要技术标准
        2.1.3 机务设备情况
    2.2 牵引供电电气参数计算
        2.2.1 供电量计算
        2.2.2 变电所变压器容量计算
        2.2.3 牵引网末端电压水平
    2.3 接触网参数计算
        2.3.1 接触网简介
        2.3.2 接触网负载计算
        2.3.3 接触网载流能力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朔黄铁路牵引供电系统扩容改造技术方案
    3.1 既有牵引供电系统设备状况介绍
        3.1.1 既有牵引供电系统设备改造情况
        3.1.2 既有牵引变电所
        3.1.3 分区所、开闭所
        3.1.4 接触网运行现状
    3.2 牵引变压器增容改造
        3.2.1 牵引变压器类型
        3.2.2 牵引变压器安装容量确定条件
        3.2.3 牵引变压器计算容量、校核容量
        3.2.4 牵引变压器安装容量
        3.2.5 自耦变压器安装容量
    3.3 牵引网导线更换方案
        3.3.1 牵引网导线现状
        3.3.2 牵引网导线更换方案
    3.4 接触网改造方案
        3.4.1 沿线主要工点
        3.4.2 接触网改造主要工程内容
        3.4.3 接触网悬挂类型
        3.4.4 线材选择
        3.4.5 主要技术数据
        3.4.6 接触网承导线施工方案
    3.5 朔黄铁路扩容项目接触网施工安装图
    3.6 朔黄铁路扩容项目接触网施工工艺
        3.6.1 零件
        3.6.2 拉线安装
        3.6.3 定位器及定位装置
        3.6.4 承力索、接触线架设
        3.6.5 吊弦安装
        3.6.6 接触悬挂
        3.6.7 补偿装置安装
        3.6.8 电连接
        3.6.9 分相绝缘器
        3.6.10 分段绝缘器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朔黄铁路牵引供电系统扩容改造仿真分析
    4.1 朔黄铁路复线AT供电方式电气图
    4.2 朔黄铁路牵引供电系统扩容改造仿真模型
    4.3 空载情况下的仿真分析
    4.4 HXD1 电气参数仿真电路图
    4.5 有载情况下的仿真分析
    4.6 朔黄铁路牵引供电系统扩容改造方案效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造方案中采用的新技术
    5.1 新型紧固件的应用
    5.2 变电所智能巡检系统的应用
        5.2.1 变电所巡检机器人的整体结构
        5.2.2 变电所巡检机器人的功能实现
        5.2.3 变电所巡检机器人的应用前景
    5.3 牵引供电6C系统的应用
        5.3.1 C系统简介
        5.3.2 6C系统的重要意义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7815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7815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4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