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土地利用谬误及规划响应策略

发布时间:2016-07-23 13:03

  本文关键词: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土地利用谬误及规划响应策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33卷第12期经济地理Vol.33,No.12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土地利用谬误及规划响应策略

单卓然,黄亚平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国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采用系统归纳和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大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开发特征及问题,研究表明:

①我国大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开发建设具有三大特征,即土地利用趋于高效、城市功能日益复杂、开发服从经济规律;②归纳总结了我国大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普遍存在的四项土地利用谬误,即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趋同、空间封闭现象严重、公共设施布局边缘化、强度过高紧凑过度;③提出了五项积极的规划引导策略,即开发模式的多样化策略、生态开敞空间预留策略、低碳交通换乘接驳策略、公益服务设施临近策略和整体开发强度梯度策略,以期为解决我国大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普适性问题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关键词: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土地利用;谬误机制;规划响应中图分类号:F30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462(2013)12-0154-07

FallacyandPlanningStrategiesonLand-useofRailTransitSiteArea

SHANZhuo-ran,HUANGYa-ping

(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Institute,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74,Hubei,China)

Abstract:UsingthemethodoftheorysummarizedandpracticestudytoresearchthedevelopmentofrailtransitsiteareainChina'smajorcities.First,thestudyfoundthattherewerethreemajorcharacteristicsin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ofrailtransitsiteareainChina,includingefficient-tendingofland-use,increasinglycomplexofcityfunction,thelawsofeconomicsobeying.Second,thestudysuggestedthatthefourdevelopingfallacymechanismwereattheprevalencewhichcouldbesummarizedasconvergenceoflanddevelopmentmethods,theseriousspaceclosure,themarginalizationofpublicfacilities,highintensityandcompactexcessive.Finally,theresearchrecommendedthatfiveactiveplanningguidingstrategieswouldhelpChinatosolvethepervasiveproblem,includingthediversifieddevelopment-patternstrategy,ecologicalopen-spacereservingpolicy,low-carbontransportationtransferring-accessstrategy,theclosingstrategyofpublicservicefacilitiesandthegradientstrategyofoveralldevelopmentintensityinordertoprovideaguidetosolvingthegeneralproblemofrailtransitsiteareainChina.

Keywords:railtransit;sitearea;landuse;fallacymechanism;planningstrategies

轨道交通建设是我国转型时期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大议题。近10年来,国内主要特大城市均先后规划或建设了多条轨道交通线路,城市土地利用与开发建设正逐步从传统的“圈层拓展+新区带动”向以轨道交通节点为核心的“轴向开发+细胞区域集中”转变,“轨道+土地”成为一种常规的城市开发和空间拓展模式[1]。然而,对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的盲目引进正在导致各地出现众多共性问题。以此为背景,在归纳总结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开发特征和谬误机制的基础上,从空间组织优化的角度尝试提出若干规划响应策略。

1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开发建设的特征

1.1土地利用趋于高效

“依托轨道交通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已然成为各地方政府和规划师们的共识。根据所处区位、土地利用现状的不同,轨道交通站点对周边地

[2]

区的影响也有所差别(站点适应与站点引导)。但土地的高效利用却全部突出地表现在强度、密度、高度的三级跳和循环正向促进上。传统的容积率等控制指标在当下的轨道交通建设中难以适用,社会各界普遍意识到轨道交通将可能最大限度地盘活

收稿时间:2013-06-09;修回时间:2013-09-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878091、51178200)作者简介:单卓然(1987—),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规划。E-mail:371760860@qq.com。

第12期单卓然,黄亚平: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土地利用谬误及规划响应策略155

现有或新建土地并使附着于其上的城市建设持续

发挥“一点三度”效能(图1)

图1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一点三度”作用机制

Fig.1“Onepointthreedegree”mechanism

1.2城市功能日益复杂

伴随土地利用的高效,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功能日趋复杂。其积极意义在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刚性功能分区带来的种种弊端,塑造出具有复合特征的城市综合功能区域,从而促使具有活力的消费街区产生并进而提高站点地区的功能与设施的现代化水平,而消极意义则在于其组织方式的单一与堆砌,导致商务办公、商业酒店、高层住宅等若干功能要素的拼贴与泛滥(图2),并进一步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景观风貌无序和地方特色丢失。1.3开发服从经济规律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开发日益倾向于服从理想市场经济下的价值规律和地租竞价曲线(图3)。这种转变很难用竞争关系演化解释,也不属于新一轮宏观调控的直接后果,但却是地方政府和开发运营商期盼的难得双赢局面,持续的资本进驻和公共政策支撑不断巩固着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开发方

式和建设行为。

图2上海轨道交通嘉定新城站周边地区的用地功能Fig.2LandfunctionofShanghairailtransit,JiaDing

newtownstation

2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土地利用的谬误

2.1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的趋同

近年来,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的土地开发模式日益趋同,可概括为“功能拼贴、强度至上、纷乱复合”,是典型的“生产大于生活”的空间组织方式。其不仅带来了环境风貌的“千城一面”,还导致文化丧失、生活品质降低、创新能力下降、消极思想和享乐主义至上等社会问题的衍生。

依托单个轨道交通

Fig.3

图3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开发的竞争曲线与土地利用方式

Thecompetitivecurveandlandusemodeofrailtransitsitesurroundinglanddevelopment

156经济地理第33卷

站点形成的空间结构基本雷同,功能上普遍由“酒店商业—商务办公—商住结合体—住区与社区商业—少量开敞空间”组成,形态上则呈现出典型的“中心+环状放射”,公共空间及绿地开敞空间通常外围分布(图4)

图4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土地利用的“中心+环形放射”结构Fig.4“Center+ringradiation”structureofrailtransit

sitelanduse

2.2空间封闭现象严重、站点植入导致开敞空间置换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大多存在空间封闭问题,包括生态绿色空间的消失及预留开敞空间的置换(图5)。轨道交通站点的“植入”导致周边建设用地“加速填充”,同时伴随生态开敞空间的减少和人居环境品质的降低。站点地区的空间封闭将扩大城市通风通道受阻、区域生态系统破碎、空间拥挤及压抑感增加的可能性,从而诱导更多经济社会问题的产

生。

在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公共设施往往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其虽是自由竞争下的某种必然结局,却也是地方未能积极补救或默许政府失灵的直接后果。公共设施的边缘化布局一方面意味着此区域内公共服务水平及可达性的下降。学校、医院、文化设施等虽然最为依赖快速大运量的公共交通,但却常被“排挤”到商务办公、商业酒店、高档住宅的背面或是“空间阴影”中。另一方面,公共设施在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边缘化特征也客观地反映了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开发的负面效应和矛盾性(布局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的功能建筑更加倾向于依赖机动车系统),从而更加说明公共政策的应用在这一特定区域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4强度过高、紧凑过度

轨道交通的出现进一步刺激空间生产过程的加剧,潜在的开发价值和高强度的建设规模处于意料之中。随着开发量的攀升,站点地区的整体高强度逐渐成为“迫切需要”。过高的开发强度导致了环境品质下降、卧城与空城现象频发、贫富差距拉大等经济环境与社会问题(表1)。“紧凑开发”虽是我国城市建设中长期倡导的理念,但片面的理解却正导致空间识别度下降和同质化现象的激增。部分站点地区通过在轨道交通站点上方加建一体化的超高层建筑进行“上盖式”开发,从而最大限度地“榨取”和发挥空间的剩余和生产价值(图6)

图5Fig.5轨道交通站点“植入后”建设用地的填充及

开敞空间的置换过程示意

Fillingofconstructionlandandreplacementof

openspaceafterimplantation

资料来源:闵行区莘庄镇人民政府网站。

2.3公共设施的边缘化布局

图6上海莘庄地铁站周边开发规划

Fig.6DevelopmentplanningofXinzhuangrailtransit

siteareainShanghai

表1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两个“过度”(过高强度、过度紧凑)的社会影响Tab.1Socialinfluenceoftwo“excessive”(highstrength,excessivecompact)

主因素层

分因素层过高强度

两个“过度”

过度紧凑

问题层

空间问题超出土地承载能力,千城一面,高度失去控制,对各类基础设施需求压力加大,降低单一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程度,三高现象开敞空间遗失,公共空间边缘化,交通拥堵,生态系统恢复能力降低。空间结构难以协调,私密空间减少,白日空巢

社会问题

社会公平公正缺失,贫富差距加大,交通拥挤导致社会认可度降低,社区责任感与归属感下降生活氛围消失,文化塑造能力下降,区域可识别性降低,社会交往水平与空气质量下降

第12期单卓然,黄亚平: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土地利用谬误及规划响应策略157

3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规划引导策略

3.1开发模式的多样化策略

3.1.1推动多足鼎立向重点带动转变。加强轨道交通线路与沿线土地利用的协调度,使其在用地功能、开发强度、居住就业人口等内容上协调一致,是城市轨道交通效能的基础[3]。以各地开展的基于轨道交通站点的概念设计和用地规划来看,高层商务办公、高端商业、高档居住的“三高”现象已经模式化,具体方案虽因地形地貌与水文条件异化,但核心内容并无明显区别。在行业不景气、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地方发展盲目追求速度和面子工程的背景下,各地建设的相似度将会越来越高。为此,未来此类地区的开发建设必须确立重点带动理念,适度选择优先发展地区,并以健康和智慧城市为目标共同提升城市空间的保障性与促进性[4]。3.1.2促进商务商业类型的多样化

3.1.2.1换乘点商务规模与商业类型。大运量的轨道交通换乘点具有短期人流高峰的特征。未来此区域内的商务办公和商业设施建设必须坚持类型多样,如商业不再单纯承担商品供给职能,还将作为市场样本、研究数据来源和商务洽谈、沟通交流的重要社交场所。集中的高层商务园区建在换乘点周边,不仅要注重建筑单体的造型和技术,还要注重其在引导次区域形象中的支配地位。而办公组团则更加适宜建在相对幽静易达的区域,避免把“商务小区建成工业新区”。

3.1.2.2节点商业类型特色多样化导向。节点因具有一定的中心性和更广泛的社区性质,既不适宜建设大片大体量、高密度的商业空间,,也不适宜建设单纯沿街分布的条带型临街商业。节点商业类型的特色多样化转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利用新型功能元素的植入发展创意文化商业街区或特色商业步行街等商业休闲空间。二是以平民化和生活化为导向,建设服务大众人群(老龄人口、婴幼儿、上班族)的基础性商业服务空间(如农贸市场、早晚夜市、流动摊位等)。节点商业空间不必全部临近轨道交通出口,在社区步行入口、部分文化设施周边的适量

Tab.2

换乘点一般节点

分布反而有助于提高其获取资源的能力,24h营业

模式值得推广和重视(表2)。

3.1.3引导站点依托型向社区依托型转变3.1.3.1建立以交通为手段,以功能为核心的信息网络化空间。明确的交通导向对城市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5]。轨道交通作为全新的经济刺激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终其用途大多单纯作为缩短时空距离的科技手段。未来的轨道交通站点将成为组织信息流汇聚和决策管理的基本空间单元,实体、虚体功能要素与流动空间在“基础网络+多元节点”上重新引导信息汇集。无论是文化休闲、生态旅游、高技术产业或是政府服务功能,都应在“网络+节点”的多中心地域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中心与边缘地区的合理分工、有机互动和共同繁荣(图7)

图7“单中心主导”向“中心、边缘合理分工

和有机互动”的转变过程示意

Fig.7Transformfrom“single-centerleading”to

“center-edge’sdivisionandinteract”

3.1.3.2逆趋同化,提高不同社区的个性化吸引力。

轨道交通的一项重要课题即个性化塑造,以站点为依托塑造特色化聚居空间的过程贯穿着“反对趋同化”理念。未来的轨道交通开发必须进一步深入挖掘原有的社区文化和精神,包括文化地域特征、自然生态基地和历史遗存属性等。经验表明,建立“站点—社区地域空间”的信息与资源动态数据库,将有助于了解本地居民的生活和出行需求。此外,社区的网络化程度及当地居民对信息的获取能力也将对站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3.2生态开敞空间预留策略

传统土地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某种先天

表2分层次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商业服务业类型建议

Suggestionsofthehierarchybusinessservicestypesnearrailtransitsite

商务类型建议其他类型建议

银行、证券、期货交易所和保险公司集中地、剧院、会展中心、音乐厅艺术传媒、设计咨询、高层商务办公楼部分艺术传媒和设计咨询机构、银行分支机市区级文化馆、科技馆、电影院、构、保险公司服务部门、商务小区业余学校、各类市政营业网点

商业类型建议

大型购物中心、百货商场、主题商场、大型批发市场、高档餐饮、饭店与酒店、商业步行街便民超市、农贸市场、特色商业街、快捷宾馆、早晚夜市、24小时营业网点

五星文库wxphp.com包含总结汇报、考试资料、旅游景点、专业文献、应用文书、文档下载、教学教材、出国留学以及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土地利用谬误及规划响应策略_单卓然_图文等内容。

本文共2页12


  本文关键词: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土地利用谬误及规划响应策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57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757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1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