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威尔第的莎士比亚歌剧

发布时间:2017-10-28 11:01

  本文关键词:论威尔第的莎士比亚歌剧


  更多相关文章: 威尔第 歌剧 体裁 麦克白 奥赛罗 法尔斯塔夫 莎士比亚


【摘要】:威尔第一生崇拜莎士比亚,他的歌剧创作在戏剧性的层面极大地受到了莎士比亚的影响。威尔第也成为了所有曾根据莎士比亚戏剧进行歌剧创作的作益家中最成功的一位,他一共创作了三部杰出的莎士比亚歌剧:《麦克白》、《奥赛罗》与《法尔斯塔夫》。本文以这三部莎士比亚歌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脚本与音乐的深入分析,从脚本构建、人物刻画与场景刻画三个方面对莎士比亚原著与威尔第歌剧进行了比较并通过比较提炼和总结出了一些关于歌剧体裁本质的艺术特征。本文第一章“威尔第与莎士比亚”主要梳理了威尔第与莎士比亚的关联,莎士比亚戏剧极大地影响了威尔第的歌剧创作这种影响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追求“深刻、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二是追求“自然、简洁”的戏剧主旨。随后文章阐述了威尔第不仅是莎士比亚戏剧在歌剧领域“最伟大”的诠释者,而且也是“最忠实”的诠释者。文章的第二、三、四章分别针对三部剧目进行了具体的音乐分析与论述。采用的结构模式基本统一,主要论及脚本构建、人物刻画与场景刻画三个方面,因为这三个方面也是与从话剧到歌剧的进程中联系最为紧密的三个方面。在论述过程中,文章总是同具体的脚本分析、音乐分析进行紧密结合,力求最终理论层面的思考是有据可循的。第五章“从威尔第的莎士比亚歌剧看歌剧的体裁本质”则是从脚本构建、人物刻画与场景刻画三个方面对威尔第的莎士比亚创作特征的总结,从而使我们可以更清晰、更深入地认识歌剧体裁的本质。诚然,歌剧作为一种体裁,它具有自身的艺术魅力,独具价值,这些价值也正是我们评价一部歌剧优劣的标准威尔第的三部莎士比亚歌剧从多个层面向我们展示了脚本作者与作曲家对于歌剧体裁几个关键艺术问题的巧妙处理。因此,相信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是对歌剧体裁本质问题研究的丰富,不仅对于歌剧评论与鉴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将对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我国歌剧创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威尔第 歌剧 体裁 麦克白 奥赛罗 法尔斯塔夫 莎士比亚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83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绪论9-18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9-10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0-17
  • (一) 国外研究现状10-14
  • (二) 国内研究现状14-17
  • 三、本文的研究角度17-18
  • 第一章 威尔第与莎士比亚18-30
  • 第一节 莎士比亚对威尔第的影响19-23
  • 一、追求“深刻、鲜明”的人物性格19-22
  • 二、追求“自然、简洁”的戏剧主旨22-23
  • 第二节 威尔第对莎士比亚戏剧的诠释23-25
  • 一、“最成功”的诠释者23-24
  • 二、“最忠实”的诠释者24-25
  • 第三节 威尔第搁浅的莎士比亚歌剧写作计划25-28
  • 一、《李尔王》写作计划25-28
  • 二、其他莎士比亚歌剧写作计划28
  • 小结28-30
  • 第二章 《麦克白》:威尔第的首部莎士比亚歌剧30-68
  • 第一节 《麦克白》莎剧与歌剧结构内容比较31-35
  • 一、《麦克白》莎剧与歌剧结构比较31-33
  • 二、《麦克白》莎剧与歌剧内容比较33-34
  • 三、歌剧《麦克白》的脚本构建34-35
  • (一) 歌剧对莎剧的叙事性删减34
  • (二) 歌剧对莎剧的抒情性扩充34-35
  • 第二节 《麦克白》莎剧与歌剧人物刻画比较35-60
  • 一、莎剧与歌剧中麦克白形象刻画35-44
  • (一) 麦克白的出场刻画36-37
  • (二) 谋杀邓肯前后刻画37-41
  • (三) 麦克白的抒情分曲41-44
  • 二、莎剧与歌剧中麦克白夫人形象刻画44-51
  • (一) 咏叹调“夜色渐深”44-47
  • (二) 二重唱“死亡和仇怨的时刻”47-49
  • (三) “梦游”分曲刻画49-51
  • 三、女巫的刻画比较51-54
  • (一) 第一次预言——第一幕中的女巫刻画51-53
  • (二) 第二次预言——第三幕中的女巫刻画53-54
  • 四、莎剧与歌剧中的其他人物刻画54-60
  • (一) 不滥用一个音符——对班柯、麦克达夫及邓肯的刻画55-58
  • (二) 合唱的有效运用——对刺客等其他群体人物的刻画58-60
  • 第三节 《麦克白》莎剧与歌剧场景刻画比较60-67
  • 一、乐队陈述和表现戏剧场景61-63
  • (一) “雷电荒原场景”61-62
  • (二) “战斗场景”62-63
  • 二、乐队描绘和深化人物心理63-67
  • (一) “宴会场景”63-65
  • (二) “幽灵预言场景”65-67
  • 小结67-68
  • 第三章 《奥赛罗》:威尔第最伟大的莎士比亚悲歌剧68-125
  • 第一节 《奥赛罗》莎剧与歌剧结构内容比较69-75
  • 一、《奥赛罗》莎剧与歌剧结构比较69-73
  • 二、从话剧到歌剧——《奥赛罗》的脚本构建73-75
  • (一) 戏剧张力更为剧烈直接73-74
  • (二) 人物出场更为集中紧凑74-75
  • 第二节 《奥赛罗》莎剧与歌剧主要人物刻画比较75-110
  • 一、奥赛罗的形象刻画比较76-90
  • (一) 奥赛罗的两次威严出场76-79
  • (二) 奥赛罗的悲愤痛苦情绪79-82
  • (三) 奥赛罗的人格彻底陨落82-86
  • (四) 奥赛罗杀妻场景的出场86-88
  • (五) 奥赛罗临终前刻画比较88-90
  • 二、伊阿古的形象刻画比较90-96
  • (一) 伊阿古与罗德里哥的对话90-91
  • (二) 伊阿古“祝酒歌”刻画91-93
  • (三) 伊阿古的咏叹调“信经”93-96
  • 三、苔丝狄蒙娜的形象刻画比较96-110
  • (一) 苔丝狄蒙娜的爱情刻画96-99
  • (二) 通过合唱或重唱进行衬托99-102
  • (三) “杨柳歌”较原剧的修改102-107
  • (四) “祷告”在歌剧中的实现107-110
  • 第三节 《奥赛罗》莎剧与歌剧的场景刻画比较110-123
  • 一、以乐队与合唱为主的场景刻画111-118
  • (一) “暴风雨场景”111-115
  • (二) “欢庆场景”115-118
  • 二、以重唱为主的场景刻画118-123
  • (一) “手帕场景”118-121
  • (二) “窃听场景”121-123
  • 小结123-125
  • 第四章 《法尔斯塔夫》:威尔第最伟大的莎士比亚喜歌剧125-167
  • 第一节 歌剧《法尔斯塔夫》的脚本来源与构建126-133
  • 一、莎士比亚《亨利四世》(上、下篇)中的法尔斯塔夫126-128
  • (一) 《亨利四世》(上篇)中的法尔斯塔夫126-127
  • (二) 《亨利四世》(下篇)中的法尔斯塔夫127-128
  • 二、《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与《法尔斯塔夫》结构比较128-131
  • 三、歌剧脚本较之《温》剧的主要修改131-133
  • (一) 将对法尔斯塔夫的三次捉弄简化为两次131-132
  • (二) 为了精简角色而对《温》剧角色的修改132
  • (三) 将南内塔的追求者从三人减至两人132-133
  • 第二节 《温》剧与《法尔斯塔夫》的人物刻画比较133-152
  • 一、法尔斯塔夫的形象刻画133-139
  • (一) 贪图财色的法尔斯塔夫133-136
  • (二) 被捉弄后的法尔斯塔夫136-139
  • 二、巴道夫与毕斯托的形象刻画139-142
  • (一) 对法尔斯塔夫的遵从139-141
  • (二) 对法尔斯塔夫的反抗141-142
  • 三、南内塔与芬顿的形象刻画142-147
  • (一) 爱情二重唱143-144
  • (二) 婚礼场景刻画144-147
  • 四、温莎妻子们的形象刻画147-152
  • (一) 读信场景刻画147-150
  • (二) 奎克利夫人报信场景刻画150-152
  • 第三节 歌剧《法尔斯塔夫》的场景刻画152-165
  • 一、第一次“捉弄”场景153-157
  • (一) 法尔斯塔夫的赴约出场153-155
  • (二) 第一次捉弄的现场刻画155-157
  • 二、第二次“捉弄”场景157-165
  • (一) 法尔斯塔夫的赴约出场157-159
  • (二) 森林中的精灵场景刻画159-160
  • (三) 第二次捉弄的现场刻画160-162
  • (四) 捉弄结束后的赋格终曲162-165
  • 小结165-167
  • 第五章 从威尔第的莎士比亚歌剧创作看歌剧的体裁本质167-188
  • 第一节 关于歌剧中的脚本问题167-175
  • 一、歌剧脚本的立意问题167-169
  • 二、歌剧脚本的入乐考虑169-171
  • 三、歌剧脚本的戏剧节奏171-175
  • 第二节 关于歌剧中的人物刻画175-182
  • 一、人物性格的纯净化175-178
  • 二、音乐语言的准确性178-180
  • 三、群体角色的重要性180-182
  • 第三节 关于歌剧中的场景刻画182-187
  • 一、戏剧性场景刻画183-184
  • 二、抒情性场景刻画184-185
  • 三、景观与典仪式场景刻画185-187
  • 小结187-188
  • 结论188-191
  • 参考文献191-197
  • 致谢197-198


本文编号:11079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1079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4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