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网络流行语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4 02:04

  本文关键词: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网络流行语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流行语 生态语言学 网络流行语生态系统 语义生态位 生态预警机制


【摘要】:在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21世纪,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生存问题。语言是人类社会的必备品,没有了语言,人类文明会倒退到原始的状态。汉语中的网络流行语在语言风格上幽默且新潮,是语言系统中一种新的特殊类型的成员。自2007年来,网络流行语在数量上急剧增长,且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群中快速传播。本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语言使用背景。目前,已经有相当多富有成效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讨论的范围涉及了网络流行语的整理和统计、性质和特征、实际应用以及规划和管理等。但是在诸多的研究讨论中,有关“网络流行语在语言环境中是如何促生和变化的?”、“网络流行语是如何反过来对生态系统中的环境产生影响的?”等问题始终还是处于热议,有待进一步探讨。生态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主要思想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生态思想。从此,生态思想就一直受到关注和重视。经过Haugen、Fill、李国正、张普等人多年的探讨和研究,生态语言学理论的框架逐渐清晰。但是在现有的生态语言学的议题中,却鲜有关于语言中的新生现象的讨论。这无疑会成为生态语言学研究中的缺憾,而且在这样一个如此重视生态的时代,缺乏对语言中新生物种的讨论也是不相宜的。网络流行语是应人类网络交际需求而生,于网络环境中传播和发展,虽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尚未为主流文化和规范语言体系所接收的一个处于动态变化中的语言符号体系。处于社会主义建设之中的中国提倡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而网络流行语具有的反常规性,甚至是无厘头的搞怪,使得很大一部分的网络流行语看起来都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但是它们毕竟是语言生态系统中的正式成员,具有自身的特点,也有资格成为语言学者们研究的对象。本研究从生态学的视角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了探讨。我们以生态语言观为基础,以语言全息论和生态位理论为指导,类比自然生态系统的构成,将网络流行语及其生存、发展的环境一起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从生理态、生存态、生活态和生命态四个层面展开研究。获得如下主要发现:第一,网络流行语是具有有机性的个体,可以与它们的环境一起构成网络流行语生态系统,是语言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网络流行语的生态环境在本质上属于人工环境,包括自在环境和自为环境两个方面,具有动态性、场域性、依赖性和自我调节性的特征。这样的性质和特征是由网络流行语生态环境的全息性来决定的。网络流行语生态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不仅在结构、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而且还存在一些相似的运动变化过程。因此,网络流行语生态环境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缩影,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二,网络流行语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系统,网络流行语在其中不断的产生、运动和变化。网络流行语的运动变化有两种,一是形态上的,二是语义上的,前者的变化是“物理性的”,不改变网络流行语本质的;后者的变化是“化学性的”,是在本质上改变或者新生某些意义的,故而加大了观察和分析的难度。1.网络流行语的形态运动变化包括语音和构成形式两个方而。从语音形式来看,网络流行语总体上呈现出以三音节及以下的词汇为主的简洁特色,有一定数量的方言词汇(如“给力”)和叠音词(如“萌萌哒”),一部分音译词(如“控”)和外来语与汉语组合而成的词汇(如"hold住”)以及相当一部分谐音词(如“杯具”)。另外,即使是句子形式的网络流行语,也呈现出一定的语音上的节奏性,如“且……且……”等。从构形上来看,单语素的网络流行语在数量上呈下降的趋势,而“成系列的”网络流行语呈上升的趋势。在语法功能上,词汇转类的现象非常普遍,尤其以名词与动词、名词与形容词之间的转类最为常见。这些运动变化的原因虽然各不相同,但总结起来,不外乎是语言自身发展的需求和人类表达的需求。2.网络流行语的语义运动与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暂时处于平衡状态的网络流行语生态系统中,外在环境的变化会形成一些与信息有关的“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在人类的认知作用下,被加工成一些语言的“结构原件”。在网络环境中,这些“结构元件”被人类装配成网络流行语生态系统可以利用的各类“资源分子”,包括语义资源分子。这些新的“资源分子”进入生态系统以后,语言自身产生了变化的需求,加上人类的认知的需求和作用,对原有的语义资源分配情况形成刺激,继而引发改变,最终形成新的网络流行语语义,并与其语音、语法上的特点一起被大规模的使用,继而构成新的网络流行语。在这个过程中,环境、人类和生态位的变化分别起到了信息源、知识源和动力源的作用。第三,语义生态位是网络流行语的生命指标。通过对70个核心网络流行语语义生态位的计算,我们发现了一些规律。网络流行语的语义生态位宽度是用以衡量网络流行语语义对环境利用范围的重要参数,对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有一定的衡量能力,一般情况下,语义生态位越宽,该语义的生命力就越强。普通词汇的语义生态位值在6左右,而当环境中的变化刺激语义生态位开始变化,使生态位值上升到7时,这个新的临时语义就有很大可能成为网络流行语语义。第四,本研究借鉴PSR模型,提出了将语义生态位概念融入预警机制中的识别过程,以提高智能化程度的思路。在网络流行语生态预警机制中,我们可以考虑将语义生态位值设为重点监测某个语义的依据。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首次对2007年以来的网络流行语做了较大规模的收集、梳理和描述。对网络流行语的定义、性质特征和网络生态环境进行了较为细致和全而的描写;2.首次在生态语言观的指导思想下,利用生态学的全息论理论和生态位理论对网络流行语在形式和语义上的动态变化做了定性和一定程度上的量化研究。对于探求网络流行语语义嬗变的规律、模式及原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本研究首次构建了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词汇研究模式。这一模式将现有的“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结合起来,既观察了语言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又重视了语言和环境的关系,构建了环境中语言的安全预警模式和语言政策规划;4.本研究中提出的语义生态位概念和网络流行语生态预警机制思想可以纳入现有的网络流行语的发现机制中,用以辅助监测网络环境中词语的语义变化,为网络舆情监测迈向智能化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3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雪梅;程小琴;;生态位理论的发展及其在生态学各领域中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S2期

2 冯广艺;;语言生态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张普;;论语言的动态[J];长江学术;2008年01期

4 刁晏斌;现代汉语语音变化论略[J];辽东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徐琼;;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调查[J];当代传播;2008年05期

6 冯广艺;陈碧;;生态文明建设与语言生态构建互动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袁毓林;语言信息的编码和生物信息的编码之比较[J];当代语言学;1998年02期

8 陈星;周成虎;;生态安全:国内外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6期

9 董伟;张向晖;苏德;高吉喜;蒋仲安;;生态安全预警进展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12期

10 林开敏,郭玉硕;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室主任 周洪波;[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田向利;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张玉玲;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胡月聆;论网络生态系统平衡构建[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2 刘亭亭;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郑慧颖;生态语言学视阙的网络流行语探究[D];西南大学;2013年

4 杨维;传播社会学视域下我国网络流行语产生动因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833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1833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2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