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理论视角下的“林译小说”研究(1899-1919)

发布时间:2017-12-07 03:22

  本文关键词:场域理论视角下的“林译小说”研究(1899-1919)


  更多相关文章: 翻译 林纾 “林译小说” 场域 惯习


【摘要】:作为我国晚清民初时期的著名翻译家、小说家、书画家和诗人,林纾(1852-1924)为近代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其尤擅以古文笔调翻译数量众多的外来泰西小说而声名煊赫,故享有“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第一人”(1)的美誉,与严复合称“译才并世数严林”(2)。自1899年初涉译坛,随后几十年间林纾的一系列外来小说译作便以源源不断之势出现在大众视野并逐渐自成品牌成为脍炙人口的“林译小说”(3)。依循近代翻译史及文学史的发展脉络,辅以微观研究的方式入手,林纾始终是近代翻译名家研究领域里难以回避的争论节点,由他一手开创并打造的林译小说也始终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典型个案,历来被学者加以研究和解读。通过审视以往林译小说及林纾个人相关研究的资料可见,论著多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呈现:其一,主要概括林纾生平,借由林纾译作的小说理论或序跋絮语总结归纳其翻译思想,进而推知造成林译小说轰动效应的背后成因,此类研究往往容易留于表面而忽略了有关翻译深层的讨论;其二,仅以选取林译单篇小说或几部译作名著为例分析总结林纾翻译的文化特点,这就造成对林译小说整体把握研究的欠缺;其三,仅限于运用翻译理论系统内的研究框架对林译文本进行解读,从而容易造成以文本语境的微观视角和社会语境的宏观视角相互割裂的弊端。综上所述,对林译小说研究的理想方式应当是三者的有机结合。笔者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研究框架对林译小说(1899-1919)进行分析解读,具体原因出于对林纾及其翻译小说所处特殊年代的社会场域进行整体考量。这一时间段与鸦片战争结束后的数十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相吻合,也正是中国社会从近代向现代发生急剧转型的特殊时期,此间中国社会的翻译现象及策略趋势同样值得探究深思。本文共分七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林纾生平及林译小说概况,包括林译小说文本的数量统计及译作呈现特点,在此基础上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林纾翻译研究的相关情况并总结出了研究现状。同时对场域理论及其构成要素“场域”、“惯习”和“资本”加以解析,进而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选题动因、理论基础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主要以“场域”因素的视角解读林译小说的成因。通过对晚清中国社会的“场域”因素,诸如城市生活的兴起与市民阶层的出现,自由爱情婚姻的新式观念,内忧外患的双重逼迫,文人心态的转变及其多重身份的扮演等角度加以分析,呈现出对晚清翻译“场域”的相关解读。第三章主要以“惯习”因素为基准着重探讨了林纾的翻译惯习,并就其个体化特点的翻译惯习、翻译策略、情感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和语言优势等方面入手推知林纾文学翻译观的成因及特点。同时兼及对晚清小说翻译情况的研究,以此为基础衍生出了对清末中国译者群体翻译惯习的思考。第四章以林译小说(1899-1919)为个案研究,通过对林译作品标示分类中极具典型性的诸如以《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代表的情感小说世界,哈葛德小说冒险神怪的世界以及狄更斯长篇小说现实道德的世界加以文本的细化解读,从而在场域理论框架下对林纾的翻译惯习、翻译思想以及译学态度的变化等因素加以阐释说明。第五章通过对林译域外小说数目及国别的梳理廓清从而得到林译小说在当时堪称“世界文学”的译介工厂这一结论认知,并由此引出对林译小说处于晚清中国宏观文化社会语境下“世界文学”传播的价值思考。同时探讨了在林译作品影响下晚清翻译小说呈现出的与民族、国别等异质文化因素之外互通交流的世界文学这一特点。第六章以林译小说影响下的晚清翻译策略的相关考察为主线,大致归纳整理出“译”“作”杂糅,“译”“述”结合,以及“直译”渐盛这一脉络走势的特点,从中可见翻译的语言策略、归化策略、异化策略和注释策略等走向趋势无可避免会受到社会化整体语境的影响和场域因素的制约。第七章为本文的结语部分,主要就林纾小说翻译的功绩和缺陷展开相应讨论,并对全文的主要思想、研究方法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同时在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对本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进行陈明,以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做出合理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059;I046


本文编号:12609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2609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2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