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美学中的风格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9 03:15

  本文关键词:中国绘画美学中的风格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风格 形式 生命气象 性情


【摘要】:近代以来,西方绘画研究中的风格理论被引入中国绘画研究,特别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海外汉学中国绘画研究成果的大量引介,风格研究已经成为中国绘画研究的一个重要进路,结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有力的促进了中国绘画研究的现代转型。与此同时,因为中西绘画风格面貌、文化个性的差异,运用西方风格理论研究中国绘画时,也产生了水土不服的问题。这种理论上的水土不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西方风格理论理解的“风格”(style)以形式(form)为核心,风格分析主要就是形式分析,而中国绘画的生命特征明显,形式因素较弱。对中国绘画的形式分析往往力不从心,难以触及中国绘画的精微所在;第二,西方风格理论理解的风格中的人,是西方文化语境中的人,有心理的、人格的、阶级的、权力的等等面向。这与中国绘画美学中讲的气禀、胸次、性情、性灵等相较,文化内涵差异明显。这些都使得西方风格理论面对中国绘画时,容易出现削足适履,甚至误读妄解的问题。虽然有着理论的不适,但是风格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绘画研究的一个重要抓手。我们既不能陷入绘画研究中的“东方学”,盲从西方的风格理论;也不能陷入绘画研究中的“民族主义”,而排斥风格研究的进路。本文的出发,就在于借鉴西方的风格研究进路,发掘中国绘画美学对于风格问题的思考。中国绘画美学中虽然没有“风格学”,但是有着关于绘画风格的丰富思考。这些思考构成了中国绘画美学的风格观。中国绘画美学中对于绘画风格的思考所涉甚多,如个人风格、流派风格、地域风格、时代风格等。本文采取问题式的研究视角合而论之,“立其大者”,选取较为重要的、中国绘画美学讨论较为集中的五个风格问题来展开研究。这五个问题构成了本书的五个章节。首先是何为风格,即风格的概念问题。中国绘画美学受到人物品评影响,倾向于将画作看作是人体一样的有机生命体,有其形质、风神、品格。这个生命体呈现出的稳定性特征即是风格。所以,我们理解的风格也有形质、风神、品格三个层面,其中又轻“形”重“神”,并且带有品格的价值评价意味。中国绘画美学中的风格概念,基本就来自于人物品评。“体”是最早出现的风格概念。其它重要的风格概念还有格、风、气、品、样等,在具体应用中,衍义出了不同的风格概念群组,不同群组间又能组合产生了新的风格概念,十分灵活复杂。这是中国绘画风格灵动的生命感决定的。不同概念群组的成立、衍义、组合,都是为了确切的指称风格的形质、风神、品格等层面。“体”和“风格”因为能综合指称这三个层面而成为最为贴切、应用最为广泛的风格概念。其次是风格从何而来,也就是风格的渊源问题。中国绘画美学有以人论画的传统,往往将风格看作是画家主体特征的呈现。不过在画史的不同时期,囿于绘画形态的差异,主体特征在风格中显露的程度和表征有所不同。六朝唐宋绘画以状物象形为主,绘画风格主要受到物象、题材等的影响,客观因素多而主观因素少,风格中的主体特征不明显。传神论赋予了主体一定的能动空间,主要体现在构思、立意等方面,与主体的才思特征密切相关,风格中的主体特征主要是才思;元代之后,写意论视域下,脱绘画以抒情写意为主,人与画合得到了绘画实践的支持,风格中的主观因素因素上升,风格主要源自画家的性情特征。将风格归之于画家的才思、性情特征,强调人与画合、格因品殊,不是简单的被动于画史的理论解释,而更是一种主动的价值诉求,塑造了中国绘画的文化品格。再次是风格是怎样的,即风格的构成和风格的形态问题。中国绘画中,对风格影响最大的画面元素是物象、笔墨和章法。这些元素的不同形态的具有不同的审美指向,对于绘画的风格形态的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当这些元素的审美倾向较为一致时,就能呈现出鲜明的风格面貌。所以风格的构成法则主要强调“家法不可操杂”、“笔路要清”;对于面貌各异的风格形态,中国绘画美学受人物“品题”的影响,崇尚以简御繁,从精练的词语指称其形质、风神、品格等方面的特征。为了整体的指称风格形态灵动的生命感,往往喜用比喻、类比。对风格形态的划分也是以整体的审美旨趣相分,重意不重迹;在“人与画合”视域下,中国绘画美学强调将主体的生命气息贯注于风格的构成要素之中,使之成为主体生命律动的表征。这样构成的风格形态,则对应着主体的生命状态、人生境界,从而呈现为一种主体的生命气象。然后是风格的嬗变问题。中国绘画美学讨论较多的是个人风格之变和时代风格之变。个人风格之变的动因,主要是“心师造化,脱略旧习”、学古能变、与年俱老等;对于时代风格之变,中国绘画美学的主要的观点是“画分时代,以时而降”。将画史上的风格迁流视为风会递下的衰落过程,以古代风格为拙厚,而以时流风格为巧薄,有很强的贵古贱今的价值先见。中国绘画美学还将时代风格之变与人心、世运联系起来,将时代风格变迁的动因解释为“运会使之”、“风气所转”,与西方的时代精神、文化情境理论等同中有异;而画风衰颓的根本原因,则被归结为“习气”问题。习气一方面可能隔断主体的生命感对于画面的贯注,导致风格丧失生命之源而走向概念化、公式化;另一方面,习气也会危害到主体心灵的本真湛然,往往导致率尔立意、放驰情性,使得风格走向极端化。而习气的矫枉,一方面从恢复画家心灵的本真入手,重新赋予风格以活泼泼的生命之源;一方面则从衰颓风格的对立面出发,以济其偏,建立新的平衡。这都推动了风格的嬗变,增进了画史的活力。最后是风格的评价问题。风格的评价主要涉及高下、雅俗、奇正、美丑等问题。其核心是风格的高下,雅俗、奇正、美丑都包含在风格的高下之中。画史早期,绘画美学主要评价绘画的技法、审美品质等,较少轩轾风格。文人画崛起之后,文人阶层从其审美趣味出发,排斥异趣画风,风格的高下之争始兴。一般来说,风格等值的观念主要可以归纳为“画论理不论体”、“笔墨陶情,不可以一例拘也”、“阴阳互根、不可偏废“等命题:而风格的高下观念则比较复杂,虽然遵循“在意不在迹”的原则,但在具体的风格评价中,中国绘画美学围绕精工与疏简、富丽与野逸、奇崛与平淡、纵横与静净等,多有争论;风格高下的争论,背后是两大风格系统的对立,即状物象形系统和写意系统。其对绘画本质的理解不同,轩轾风格的标准也不同。状物象形系统重物趣、人巧,而写意系统重天趣、天真,中国画史上的风格轩轾基本就是这两种标准的轩轾。比较特殊的是写意系统内部正统派与异端派的画风竞争,正统派以“正”为归而异端则以“真”为尚,背后是对于性情的不同理解。总的来说,中国绘画美学中的风格观是由中国绘画的特殊形态、中国文化的独特品格决定的。中国绘画美学对于风格的理解,以生命为核心。风格的概念、渊源、构成与形态、嬗变、评价等,都围绕这个中心而展开。风格作为生命体的稳定性特征,在形质、风神、品格等多个层面都与主体紧密相关,整体呈现为主体的生命气象。这种生命气象,不仅包括生命状态,还包括人生境界、品格等,总体以一种活泼泼的、健康的生命力为旨归。这种独特的风格观念,不仅解释、而且参与塑造了中国绘画的内在精神和文化品格。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201


本文编号:12688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2688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6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