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皮勒《江格尔》口头诗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9 14:38

  本文关键词:冉皮勒《江格尔》口头诗学研究 出处:《内蒙古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冉皮勒 《江格尔》说唱艺人 《江格尔》 蒙古史诗 口头诗学


【摘要】:口头诗学是口头传承研究与诗歌批评领域中的一个新分支方向。本课题主要以口头程式理论为主要依据,通过对冉皮勒的《江格尔》文本进行口头诗学分析,口头诗学理论及其对蒙古史诗中具体运用问题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论文由导论、正文(第一至第四章)、结论、附录、参考文献等五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主要交代了选题缘由、材料来源、研究状况、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一章,首先介绍口头程式理论的演成、发展及其理论模型的同时,把程式、主题、故事模式等基本概念与民俗学和口头文学研究领域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对比研究。其次,通过探析口头程式理论使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概念运用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第二章,从程式结构、程式句法以及程式的变通运用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冉皮勒的《江格尔》文本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阐明出蒙古史诗的程式不像古希腊、南斯拉夫的史诗一样被约束在步格里,而是它的应用规律和俭省法则均和蒙古语句法组织结构为基础的程式运用特点有关。接着笔者还提出了以下观点:成为句法重要组成部分的韵律结构是蒙古史诗独具特点而产生的,它和程式的形式构造以及运用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三章,对冉皮勒的《江格尔》文本当中的主题重复特点、结构、运用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句法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剖析。笔者最终得出《江格尔》文本里主题重复特点某些方面上是符合口头程式理论的,但它的词语对应跟韵律而限定的程式的选择无关,而是和《江格尔》程式的相对稳定特点和江格尔齐的演唱风格及其熟练的技能有关。主题运用问题方面,冉皮勒的《江格尔》虽然在较稳定的“模式”当中使用了限度内改变的方法来服务于演述,然而主题句法方面,学者们曾论证过的所谓“添加结构”并不占明显优势,而附属结构却占据主导地位。以上提到的句法结构甚至对表演者创作史诗文本方面能成为一项重要而独特的结构模式。第四章,对冉皮勒《江格尔》各诗章的主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了冉皮勒演述中所利用的故事模式与其表演中的创作之间的关系。即,冉皮勒《江格尔》各诗章共有的故事基本模式和组织构成各诗章的超叙述模式进行了总结与概括。在此基础上,通过探索故事模式的转换规律和关联形式,最后论证了己成为江格尔齐表演或演述单元的故事模式在口头文本组织结构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其中进一步阐明了故事模式的转换规律不仅和演述者的运用有关,而且更深层里还和叙述法则有着密切的关系。总而言之,本论文通过对冉皮勒《江格尔》进行口头诗学分析,阐明和论证了江格尔齐冉皮勒运用程式、主题、故事模式等演述单元来口头表演和创作,他所使用的模式因蒙古史诗独特传统和江格尔齐冉皮勒个人风格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也就是说,《江格尔》的程式与韵律关系及与它有关的俭省法则、主题的句法结构等都和口头程式理论中的论点有着区别和差异。另外,就故事模式运用而言,史诗的叙述结构模式不是静态的,而是它与江格尔齐的演述有密切关系而终将是个动态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邓苗;;从故事形态学到故事学——普罗普故事学理论的意义、困境与出路[J];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14年02期

2 朝戈金;;“回到声音”的口头诗学:以口传史诗的文本研究为起点[J];西北民族研究;2014年02期

3 秋喜;李那日苏;;论冉皮勒与金巴扎木苏演唱的史诗之程式比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4 朝戈金;;约翰·弗里与晚近国际口头传统研究的走势[J];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02期

5 刘惠卿;;母题何为——文学母题和母题研究法溯源[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周福岩;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及列维·斯特劳斯的批评[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7 瓦尔特·翁,张海洋;基于口传的思维和表述特点[J];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S1期

8 约翰·迈尔斯·弗里,朝戈金;口头程试理论:口头传统研究概述[J];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2 鲜益;彝族口传史诗的语言学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文小丹;苗族叙事诗《仰阿莎》的程式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083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3083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b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