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5 02:08

  本文关键词:甘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研究 出处:《兰州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甘肃少数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类保护


【摘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维护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文化变迁不可阻挡,传统文化转型也是势在必然。因而,少数民族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冲突、调试的重大问题。在“转型”大潮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危机,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少数民族非遗,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常住人口中现有55个少数民族,东乡族、裕固族和保安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甘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甘肃发展的重要使命,对民族地区的发展及实现甘肃全面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非常宽泛,这使得我们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要有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的眼光。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各种类不同的特点,我们应该根据各种类不同的特点进行具体而微的分析。具体到一个省同样如此。对甘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保护是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每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要对甘肃各少数民族所创造的如此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因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不同,而不同种类所采取的传承和保护方式应该是不同的。甘肃目前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基本沿用的是整体性保护方案,就是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体,设立专门的机构,制定一套整体保护措施,进行抢救、整理、保护、研究。由于这种整体保护模式忽视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特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相背离,在现实中收效不佳,甚至给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保护性破坏”。本论文拟对甘肃入选的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各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分为四类,按照不同的种类进行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每个种类的特点,有的放矢地提供各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可行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本人认为这是甘肃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较好路径,实施起来更有效也更可行。这将会为甘肃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组成。绪论包括研究源起、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内容等,正文共七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做一介绍,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及保护的意义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三部分组成。第二部分即第二章对甘肃省的国家级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将甘肃省的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分类,共分为四类,探讨了分类保护的意义。第三部分即第三、四、五、六章,每一章涉及一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证保护研究,在研究中选取每一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典型的一个来论述,在此基础上分析每一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及保护的对策。第四部分即第七章,通过分类研究以后,由于前述四类非遗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具有共性。本章对前述四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角度出发来论述他们共有的一些保护策略,如法律、政策、生产性保护等,以期能在分类保护的基础上,加强整体性保护。结语对论文进行了概括总结。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127


本文编号:13308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3308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c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