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方言声调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9 10:37

  本文关键词:重庆方言声调实验研究 出处:《西南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重庆方言 声调实验 单字调 双字调 基频 拱形 时长 调值 调形格局


【摘要】:本文在以往重庆方言声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实验语音学方法对重庆主城区方言的单字调和双字调进行基于多发音人的声学研究。全文共有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重庆方言声调的研究现状,指出了以往研究的成就和不足。同时对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作了说明。最后对实验准备和程序作了介绍,还重点探讨了声调承载段的确定问题。第二章对重庆方言的阴平调、阳平调、上声调和去声调的基频和时长等声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统计和分析。在拱形方面,阴平调中存在平拱形和升拱形两种拱形,甚至还有一种过渡性质的升平拱形;阳平调是直降拱形;上声调也存在两种拱形——弯降拱形和凸降拱形;而在去声调中也有升拱形和凹拱形两种拱形。在频域方面,单字调的频域与声调的拱形相关,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发音人的频域普遍小于女发音人的频域。在时长方面,各个单字调都存在人际差异,但不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第三章和第四章是对重庆方言的双字调的基频和时长的统计和分析。在拱形方面,前字阴平调都是升拱形,后字阴平调则以平拱形为主;前字阳平调都是平拱形,后字阳平调则是直降拱形;前字上声调是升拱形或平拱形,后字上声调则是弯降拱形;而前字去声调主要是升拱形,后字去声调则是降拱形。除了前字阳平调和前字上声调的拱形与单字调的拱形之间有较大的差别之外,其他前字调、后字调的拱形都与单字调的拱形相似。在频域方面,无论前字调、后字调,还是双字调式,其频域基本上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发音人的频域都大于男发音人的频域;前字调的频域与单字调的频域一般也都存在显著差异,无论是频域的扩大还是缩小;而后字调的频域与单字调的频域一般没有显著差异。在时长方面,从前字调与后字调时长的比较来看,后字调时长一般都大于前字调时长;而从双字调与单字调时长的比较来看,单字调时长都大于同调类的前字调或后字调时长;而从时长与性别的关系来看,女发音人时长一般都大于男发音人的时长。第五章对重庆方言的单字调和双字调的声学特征作综合性分析。在单字调的声调系统中发现了两型三类调形格局,并归纳了实验调值。Ⅰ型中的第一类是“高升(45)-中直降(31)-高凸降(341)-低凹(213)”的调形格局,而另一类是“高升(45)-中直降(31)-高凸降(341)-低升(24)”的调形格局;Ⅱ型是“高平(55)-高直降(41)-高弯降(551)-中凹(324)”的调形格局。在双字调的声调系统中发现了区别于双字调中没有系统的变调现象这一传统认识的多种变调现象。第一,前字阳平调都变读为低平调22,区别于单字调的中直降调31;第二,前字上声调都变读为中平调33或中升调34,也区别于单字调的高凸降调341或高弯降调551;第三,前字去声调都表现为低升调213/214,后字去声调则都是低降调21/212。在单字调中,拱形与时长的关系非常密切,主体凹拱形的去声调时长是最长的,阴平调作为高升拱形或高平拱形最短,弯降拱形或凸降拱形的上声调次长,阳平调作为直降拱形则是次短的;但性别与时长的关系并不显著。在双字调中,拱形与时长的关系同样密切。从单字调和双字调中同调类的前字调、后字调的时长来看,单字调的时长都显著长于前字调或后字调的时长。无论是单字调还是双字调,尽管一般表现为女发音人的时长稍长于男发音人的时长,但检验结果表明重庆方言声调的时长并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性别差异。第六章尝试探讨了重庆方言的声调系统中的嘎裂声、假声或张声和纯低调等特殊的声调现象,还对调形格局的演变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嘎裂声主要出现在去声调中,这种现象与元音高低和性别等有密切关系,但并不具有区别不同声调的功能,而是作为低调的伴随特征存在的。假声或张声出现于高升阴平调中,可以不必作为必要的区别特征,但通过这一特征仍然能区别于其他声调。从重庆方言调形格局演变的角度来看,高升调是阴平调的发展方向,假声或张声也有可能发展成区别特征。纯低调是伴随新的声调描写方法提出的概念,在重庆方言中,去声调具有纯低调的基本特征,而非早先认为的阳平调。调形格局演变的内在机制就是调形格局内部调值区别特征的差异化,接触也是促使调形格局演变的重要诱因,而音理是调值的变化所必须依循的内在因素,同时也伴随在调形格局演变的整个过程当中。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72.3


本文编号:13499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3499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3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