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目的范畴的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3 10:56

  本文选题:目的范畴 切入点:目的 出处:《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应该说,对目的范畴进行界定并对其进行研究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目的复句、目的标记本身还存在许多争议,不确定性较大,这些因素对目的范畴的研究都是有一定影响的。从汉语学界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目的范畴的研究从传统语言学角度进行解读的较多,且就研究成果而言相对较少。从“目的”本身的特点来看,它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是认知主体主观上的产物,较为适合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进行探讨。由于认知语言学的构建基础就是人类的认知,而本文的研究对象“目的”的主观性也属于人类认知方面,因此,本文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现代汉语的目的范畴进行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一、目的与目的范畴的界定;二、目的标记的范畴化现象;三、目的标记的不对称现象;四、目的范畴的无标记形式;五、目的范畴的典型构式;六、目的复句的三域;七、汉韩目的范畴的对比。第一章是绪论。本章主要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和选题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目的范畴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拟采用的理论和方法、语料来源、可能的创新点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明确了研究的范围和意义。第二章是目的范畴的界定,这是之后章节研究的基础。现代汉语目的范畴的“目的”具有未然性、可预测性、意向性、对象性和终点指向性等特点。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孤立的“目的”虽然在认知中是存在的,但是在语言学的目的范畴中,“目的”一般是与“行为”相连的,因此,在语言的目的范畴中理解“目的”必须与相关的“行为”联系起来。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基于此,语言学中的目的范畴应包括具有“目的—行为”关系的各种语法单位和目的标记。目的标记具有标记目的关系的功能,是目的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对目的标记的确定还有一些争议,因此本章拟对目的范畴内标记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并对目的标记的成员进行甄别。我们用语言表达“目的”除了可以用目的标记这样的显性标志外,也可以用无标记表达形式。表目的的无标记形式主要包括表目的的连动结构、表目的的动宾结构、表目的的兼语结构和表目的的紧缩句。目的范畴与因果范畴、条件范畴、假设范畴都有较为密切的关系,目的范畴与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尤其是一些目的标记本身就是多义词,这就使得这种情况更为明显。我们对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探讨以为之后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在之前的基础上对目的标记进行探讨。目的标记虽然具有标记目的关系的功能,但是其中相当一部分成员的语法化程度还不太高,因此它们的身份也常常存在争议。目的标记范畴内的成员存在着典型和非典型之分。我们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对目的标记成员进行辨别,初步确定目的标记“为了”是该范畴的原型成员,其他目的标记为目的标记范畴的非典型成员。“为了”作为目的标记范畴的典型成员,其句法语义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其他非典型成员,由于它们所具有的范畴属性与典型成员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拟从历时角度对它们进入目的标记范畴的过程进行考察,重点分析其非范畴化过程,试图从认知方面和语用方面揭示其演变规律。第四章主要探讨目的范畴内目的标记的不对称现象。目的标记的不对称现象主要体现在句法分布、肯定否定形式上以及目的标记性质上。句法分布的不对称,主要是目的标记所引导的目的分句与行为分句的位置关系,主要有前置、后置和前后置均可三种类型,其中以后置居多。肯定和否定形式的不对称,主要体现在个别目的标记上,“以便”有对应的否定形式“以免”,“为了”却没有对应的语义高度融合的目的标记。目的标记“以免”还有肯定与否定对立消失的特殊现象。目的标记性质的不对称,主要体现在目的标记的积极性与消极性的不对称上,两者在数量上、复句中的位置上都有一定的差异。我们认为,句法分布的不对称主要与认知主体的认知机制相关;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则与该目的标记否定形式的语法化程度相关,“以免”肯定与否定对立的消失则也与认知机制相关;目的标记的积极性与消极性的不对称则与认知主体对利害关系的认识有关。第五章主要探讨目的范畴的无标记形式。目的范畴中存在着一些固定的无标记表达形式,一般是两个成分之间在语义上具有“目的—行为”关系。我们选择以下几种表目的的无标记形式作为研究对象:表目的的连动结构(“vp1+vp2”)、表目的的动宾结构(“v+o目”)、表目的的兼语结构(“vp1[让/叫/使]+s2+vp2”)和表目的的紧缩句。表目的的无标记形式与有标记形式不同,它们在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都有特殊之处。另外,这些表目的的无标记形式在目的义的强弱程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反映的是认知主体的认知特点,即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象似性。我们拟从象似性理论和主观性两方面对其探讨,以得出其认知上的深层原因。第六章主要探讨目的范畴中的构式。我们选择了“为x而y‖和 为x起见”两个典型构式作为研究对象。从构成上来看,它们都是由不变成分和可变成分组成的:不变成分具有稳定性,较大程度上体现其构式义;两种构式对可变成分都是有选择的,即,可变成分进入两种构式都是有一定限制条件的。从语义上来看,两种构式都有超出其组成成分的“言外之意”,由于这种言外之意并非其组成成分所含,可以断定是由构式生成的。从认知上来看,构式义的生成与格式塔原理有密切关系。从这两个构式在交际中的实际作用来看,由于它们的构式义为交流双方所共知,可以节约交流时间,因此也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有一定关系。第七章主要从复句三域理论的角度对目的复句进行考察。复句三域,就是行域、知域和言域。从学界对复句三域的相关研究来看,对目的复句进行探讨的文献不多。由于“目的”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因此在目的复句三域的界定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目的复句三域与其他复句三域既有共同点,也有自身的特点。目的复句的三域之间也存在交叉的现象,主要是行域与知域、行域与言域以及知域与言域的交叉。这种交叉现象客观上也说明了三域边界具有模糊性。基于目的复句三域的特殊性,我们主要从主观性和主观化角度对其进行探讨。第八章是汉语、韩语目的范畴的对比研究。我们从收集的汉韩目的语料分析入手,对两种语言表达目的的情况进行区别归类,总结其特点。韩语的目的范畴与汉语相比有自身的特点,我们先对韩语的目的范畴进行梳理,主要从“目的”的概念及其邻近概念的对比、“目的”的表达方式、目的范畴研究概况等方面分析。韩语目的范畴中,目的标记的作用非常重要,根据目的标记的功能,把它们分为目的连接词尾和准目的连接词尾,并对目的连接词尾和准目的连接词尾的特点进行探讨。汉韩两种语言在目的复句的表达上有较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我们拟对汉韩两种语言的目的复句作一下深入探讨,并分析这些差别产生的原因。第九章是结语。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蓓;;谈“省得、免得、以免”的对外汉语教学[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2 左双菊;杜美臻;;目的宾语的鉴定模式及其典型性[J];语言研究;2015年02期

3 陈子卫;;“以”的用法难点辨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年11期

4 于英娜;;浅谈“以”的虚化[J];华中人文论丛;2014年01期

5 丁健;;目的小句主语的隐现及其制约因素[J];汉语学习;2014年03期

6 丁健;;汉语目的小句语序模式的认知理据[J];世界汉语教学;2014年01期

7 姚海萍;贺敬华;;现代汉语“NP+为+O+VP”句式中的“VP”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8 王凤兰;;现代汉语目的表述的层级性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10期

9 袁雪梅;;从中古译经看汉语目的连词形成机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10 王天佑;;连词“省得”词义考[J];汉字文化;2013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桐楠;韩国语目的关系连接语尾在汉语中的对应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2 丁健;汉语目的范畴及其表达手段[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3 尹悦;中韩目的复句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施琰;现代汉语“为”类介词框架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531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6531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b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