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五代至明初汉语助词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4 13:16

  本文选题:近代汉语 + 助词 ; 参考:《苏州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论文以晚唐五代至元末明初阶段六部反映各时期人民口语特色的文献为基础,从历时角度考察了9~14世纪近代汉语助词系统的发展演变历程。全文由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结构助词”、第三章“动态助词”、第四章“事态助词”、第五章“语气助词”和“结语”六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对助词范围进行了界定,讨论说明了助词该如何分类,讨论了语气词的归属问题,认为“语气词”就其本质而言归属助词为宜,它只是助词中的一个小类。因此,晚唐五代至元末明初的整个助词系统可以分为四大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事态助词和语气助词。第二章节考察并分析了结构助词从晚唐五代至明初的发展演变状况。结构助词包括狭义的结构助词“的/地/得”等、比况义结构助词、概数义结构助词、列举义结构助词等。在整个9~14世纪,结构助词“的/地/得”三者都是可以用于定中结构与状中结构之间,而“的/得”均可出现于述补结构之间。论文统计了六部代表性文献中所有结构助词“的”、“地”、“得”所出现的语法位置,并与其他可用于偏正结构之间的助词如“之”、“底”等进行平行比较,观察它们在语言的历时变化中的主要语法功能和所发生的交替变化情况。表比况的结构助词在近代汉语时期的发展已逐渐趋向完备,出现“般”系比况助词“般/一般/样”、“似”系比况助词“似/也似/相似”以及“来”、“价”等,与现代汉语相一致的“(比拟动词+)体词/谓词性词语+比况助词”句法形式也已基本确立。表概数的结构助词“馀/来/多/许”等,在近代汉语时期较多使用的是“馀”,“来”有稳步的发展,“多”直到元末明初才出现较多用例,而古汉语习用的“许”在近代汉语时期几乎是偶现。论文全面考察了概数助词“馀/来/多/许”在近代汉语时期与“数/量/名”的搭配使用情况。第三章动态助词具体考察了助词“了”、“却”、“过”、“将”、“着”等在9~14世纪的发展演变状况。表“完成”义的动态助词“了”在近代汉语时期逐渐取代了语法功能与之类似的“却”。动态助词“过”在近代汉语时期的使用并不普遍,它基本还是作动词和动相补语之用。而现代汉语中的“动(+宾)+趋向补语”结构,在此发展阶段往往会被插入动态助词“将”,形成“动+将(+宾)+趋向补语”结构;动态助词“着”在近代汉语时期可以表示动作“完成”或“持续”两种状态,但从对六部文本中动态助词“着”功能的统计数据来看,“着”主要还是表“持续态”,与“了”功能重合表示“完成态”之用出现的频率相当少;而“着”、“了”的功能形成互补,这也是“着”能够一直保持其语法地位的原因。与此同时,有一部分“的/底/得”在9~14世纪也可以用如动态助词“了”;有一部分“的/得”还可以用如动态助词“着”。第四章事态助词具体考察了表示“事件完成”的“了”、“来”、“去”等从晚唐五代至明初的发展演变状况。在近代汉语初期,事态助词“了”和“来”均严格运用于表示“已实现事件”语义的句子中,若要表示“将要发生的事件”之完成,则由“去”来承担。但后来“了”和“来”的语法功能不断扩大,也可以运用于表示“将来(或预设性)事件”的完成,事态助词“去”从宋以后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本部分还讨论了动态助词与事态助词的区分标准。由于各历史阶段语气助词的面貌颇为迥异,因此第五章“语气助词”首先从共时层面入手,从陈述语气词、疑问语气词、祈使语气词、感叹语气词四个方面,系统地描写了每一部代表性文献中的语气助词整体面貌,最后再将其中共用的语气词“也”、“矣”等,有变体现象的“摩/么/麽/末”等,有迭代现象的“时”与“呵”等进行历时的比较。在9~14世纪,语气词“也”的功能范围不断扩大,而“矣”的使用则相应受到了挤压。晚唐五代时期,语气词“摩”大量出现,其时和其后还有“么/麽/末”几种书写形式,它们为现代汉语“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时“,

本文编号:17494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7494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c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