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特有少数民族青少年自我认同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4 13:57

  本文关键词:云南特有少数民族青少年自我认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复旦大学》 2014年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青少年自我认同研究

贺倩如  

【摘要】:目前,我国少数民族青少年在心理健康与行为适应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诸多问题,少数民族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不仅是一个心理问题,也早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自我认同的形成与发展是青少年的首要任务,它既是个体人格完善的标志,也是个体具有良好心理功能的体现。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民族众多且风貌各异,在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中,少数民族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普遍性与独特性。探索少数民族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有助于保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力与个人竞争力,从而在当代少数民族青少年身上实现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本研究围绕云南特有少数民族青少年自我认同这一主题开展。研究采用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法,调查了云南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中19所学校共计2000余名在校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内容属性、表现特征、发展水平、认同危机以及认同危机的前因后果变量等一系列问题。研究开展的步骤包括:第一,在基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现有理论的局限性进行补充与扩展,通过理论阐述与理论建构,对云南特有少数民族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内容、发展状态、认同危机等概念进行探讨与界定。第二,结合访谈法,编制“云南特有少数民族青少年自我认同量表”以考察自我认同的内容属性,并以“认同重要性”作出测量指标。先后经过:专家审核、量表初测与正式施测,通过题项语义考察、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确认量表的最佳模型结构。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讨论少数民族青少年自我认同的一般特点与状况。第三,编制“云南特有少数民族青少年自我认同发展水平量表”以考察自我认同发展状况,提出“认同达成性”与“认同完整性”两个新的测量指标。同样通过严格的量表检验,确认量表的最佳模型结构。通过数据分析,讨论少数民族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发展特点与状况。第四,提出少数民族青少年自我认同危机的测量方法:即将“认同重要性”与“认同达成性”、“认同完整性”之间的评分差距作为“认同落差”,并分别称为:“主体性落差”(IA落差)与“社会性落差”(IC落差)。通过数据测量,考察少数民族青少年是否经历了认同危机,以及认同危机强度的大小。第五,探讨少数民族青少年自我认同危机产生的前因后果变量,将日常生活事件(应激)作为前因变量、身心健康作为后果变量、认同落差作为中介变量。探讨青少年在三个变量上的一般特征,并通过相关检验、分层回归分析以及路径分析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三个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云南特有少数民族青少年自我认同量表”包括个人认同、社会认同、民族认同和形象认同4个维度,共13个项目构成。其中,民族认同是少数民族青少年自我认同结构维度中的一项新的内容属性。此量表结构清晰、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以作为科学的研究工具使用。第二,云南特有少数民族青少年对四项认同内容的重要性评分均高于3分,分值为3.16-4.03之间,等级评定介于“有些重要”到“非常重要”之间。对这四项认同内容的评分高低分别为:个人认同、社会认同、民族认同、形象认同,并且,在这四个维度上均表现出了不同的人口统计学差异。第三,云南特有少数民族青少年在“认同达成性”上的发展水平要高于在“认同完整性”上的发展水平,说明青少年内部自我的发展要好于自我与环境的整合。在认同达成性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地域差异与民族语言学习年限的差异:而认同完整性方面,则表现出了在性别、教育水平、就读方式、地域以及汉语与民族语言学习年限等多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显著差异。第四,云南特有少数民族青少年“IA认同落差”得分小于“IC认同落差”,即“主体性危机”小于“社会性危机”,同时还表现出了显著的性别差异、教育水平差异与民族差异。另外,在日常生活事件的测量中,青少年在“学习压力”与“人际关系”两个因子的应激强度最高,与其他研究结论一致;在身心健康测量中,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得分与量表常模相比要略低,表明其身心健康状况处于中等或中等略微偏下的水平。第五,通过检验,日常生活事件与身心健康状况确实是自我认同落差形成的前因与后果变量。在三个变量的相关关系中:生活事件与认同落差呈正相关关系,生活事件、认同落差都与身心健康呈负相关关系。另外,三个变量之间存在两种路径关系:第一,生活事件直接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第二,认同落差作为中介变量产生了中介效应,导致生活事件会通过先影响IA认同落差,再影响IC认同落差,而最终实现对身心健康状况的间接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4.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开鹏;王秋;;少数民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心理研究——以云南佤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03期

2 张日昇,陈香;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侯春娜;刘志军;张绍波;;达斡尔族高中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03期

4 李孟潮,王高华;对弗洛伊德著作中认同的概念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5年02期

5 杨洁;;以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基诺族女性的教育[J];昆明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张世富;浅论我国民族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7 李美辉;米德的自我理论述评[J];兰州学刊;2005年04期

8 宁维卫;青年自我观念的探索与个性完善[J];当代青年研究;1996年02期

9 费孝通;民族生存与发展——在中国第六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开幕式上的即兴讲演[J];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01期

10 贾远娥;李宏翰;;大学生的理想—现实自我差异及其与抑郁的关系[J];社会心理科学;2007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霞;张健;唐睿川;;云南省15个特有少数民族体质健康研究现状的分析[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邵二辉;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井祥贵;纳西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安秋玲;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史慧颖;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族认同心理与行为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周永康;大学生角色认同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袁春艳;人口较少民族教育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现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王亚鹏;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疏离感[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苗一梅;蒙古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特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4 秦向荣;中国11至20岁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兰锋;青少年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6 谈有花;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7 李春;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与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倾向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卢瑶;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压力源与应对方式及民族认同的关系[D];西南大学;2008年

9 付海东;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10 徐娜;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宇发;;浅论语文教育与人格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2期

2 蔡文君;杜学元;;从羌族民俗文化透视羌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3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4 赵佳宾;孟凡平;;中西方心理测评融合比较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5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6 于忠龙;陈乃新;;论竞争法只调整竞争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7 孙晋;;产融结合及其主要法律形式论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8 谢青松;;《物权法》的伦理审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9 周德海;;论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体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包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旭珊;卢富荣;;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压力状况的调查研究[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涛;皮明建;高鹏;;农用地价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5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6 马尔库塞;李杨;;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7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彭希义;;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基于贵阳花溪区彝族农民工群体的调查[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燕;;农村中学生应对方式、生活事件及自我效能感研究[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7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刘建国;新疆国有资产管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6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玉洁;;傣族民居的空间观及其布局特征[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孙世民,陈选华;大学生自我意识及其培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张世富;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任务及方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王登峰,崔红;编制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理论构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5 王登峰,崔红;中西方人格结构的理论和实证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奂平清;;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民族认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甘怡群;奚庄庄;胡月琴;张轶文;;核心自我评价预测学业倦怠的新成分:集体自尊[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8 方怀胜;中小学生的学校适应及教师的指导[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Lee Byung-Jin,李家永;教育与民族认同[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S1期

10 孟凡丽;国外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的演进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巴战龙;[N];中国民族报;2010年

2 王信川;[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张德强;[N];中国民族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应仟;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社区共生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许明智;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4 孟凡丽;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普永生;当代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6 金尚会;中国彝族文化的民族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申卉芪;论苗族传统服饰图案的现代应用[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聂衍刚;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赵玉芳;持续性社会事件认知的初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安秋玲;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雁军;11—24岁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及其发展[D];西藏大学;2011年

2 陈香;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同一性地位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3 雍琳;影响藏族大学生藏、汉族文化认同因素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方远平;多元文化空间冲突与融合的理论分析与区域实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丽萍;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凤娥;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吴宁;职教生自我同一性和偏差行为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8 韩辉;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结构及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亚鹏;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疏离感[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廖冬梅;英语教育对漫水湾彝族的民族文化认同的促进作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云南特有少数民族青少年自我认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26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126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1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