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研究范畴的是诗歌_《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14 21:31

  本文关键词:现代空间诗歌基本范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5年

中越新诗意象比较研究

陈雯婕  

【摘要】:进入近代,中国、越南社会发生巨变。中越两国的新文学也在近代社会历史背景下发生。尤其在两国的诗歌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与作品。新诗出现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新诗进行了批评研究,成果包括新诗的发展历史,新诗的主题、语言等等。同时,文学理论也得以运用到对新诗的分析当中。近年来,随着汉字文化圈内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国间的学术交流在不断增加,而文学方面的学术交流亦有增强。因此,部分学者开始以比较的视角,运用比较文学理论对新诗进行分析。然而在过往的研究中,比较的视角还有待开拓,比较文学理论尚有发挥潜力的空间。除对新诗形式,影响新诗的西方思潮进行研究,新诗中的意象也能够成为具体切入点。论文以1932年至1945年间的越南新诗以及1917年至1927年间的中国新诗意象为考察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以比较文学为理论基点,借鉴语言学、修辞学等相关文学理论作为分析架构,主要运用诗歌文本解读与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新诗作品中意象的表现手法的分析,探究新诗意象的意义以及新诗的接受问题,影响新诗意象选择的要素。本文共分三章。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论文《中越新诗意象对比》的选题原因、研究综述及研究的框架与内容、研究运用的理论与方法。第一章主要概述了新诗、意象的基本范畴,语言学、比较文学及诗歌意象相关理论。第二章对1932年至1945年越南具有代表性的新诗作品与1917年至1927年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新诗作品进行分析,对其中的新诗意象表现手法、时代内涵及读者接受效果进行分析。第三章是对选取诗歌意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比较文学发生学的角度对中越两国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探究。在社会历史剧烈变革的时代,审美意识以及相应的文化场逐渐形成。社会历史背景下的诗人心理以及个人情感是影响诗歌意象选取的重要因素。作者希望本文通过比较文学发生学的理论分析,追根溯源寻找中国、越南新诗意象的发生机制,开阔中越两国新诗研究的视角。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106.2-0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栾慧;中国现代新诗接受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卫国;闻一多诗学初论[D];青岛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蓝棣之;若干重要诗集创作与评价上的理论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秦凌燕;;轻盈的诗性世界——一组新月诗风格关键词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3 潘国美;;新月也遮不住的感伤——论新月诗派的感伤气质[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孟晖;;试论新月派诗歌“诗情”的人文内涵[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10期

5 卢文丽;;超现实的爱情对话——论林徽因的爱情诗创作[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温蕾;;诗人真性情的流露——论徐志摩诗歌的个性创作[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03期

7 王怀昭;;高蹈者的人间情怀:新月诗派的平民意识[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8 胡江飞;李垣璋;;“五四”语境下中国新诗从浪漫主义到格律观念的转变[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9 卢红敏;漫步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简论林徽因的诗作[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10 范静;;构筑爱的艺术殿堂—论林徽因诗歌爱的主题[J];科学大众;2009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群;新月社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颜同林;方言与中国现代新诗[D];四川大学;2007年

3 郑成志;自由诗理念变迁研究(1917-1937)[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叶红;生成与走势:新月诗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强;中国新诗的视觉传播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王诗客;汉语新诗中祖国母亲隐喻的多维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史习斌;《新月》月刊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8 鄢冬;现代空间诗歌基本范畴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葛晓颖;《新诗》月刊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2 李佳;论徐訏诗歌“理性的浪漫”[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文;三年来新诗论争的省思——兼论辩《价值·变革·表现手法》一文[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2 周晓风;新诗与旧诗——重读胡适谈新诗兼论新诗的标准问题[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李作霖,孙利军;作为语言的诗——从象征主义到形式主义[J];长沙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4 钟友循;努力还原中国新诗发展的艺术真相——汪东发《新诗四时代论》读后[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沈奇;诗性、诗形与非诗[J];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06期

6 曹辛之;;面对严肃的时辰——忆《诗创造》和《中国新诗》[J];读书;1983年11期

7 刘学明;喧哗与骚动:80年代大学生诗歌的文学史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8 曾方荣;汪国真诗热对当代诗歌发展的启示[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陆耀东;非诗化戕害新诗的生命[J];海南师院学报;1995年02期

10 张立群;网络诗歌的大众文化特征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智慧;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革命文学”综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刘忠;思想史视野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杨志学;诗歌传播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润生;朱云汉;;意象与语言探析[J];理论导刊;2006年07期

2 李洁;;书法的意象[J];晋中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黄怡争;;浅论线的意象表现与运用[J];百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安鼎文;;论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画之意象表现[J];艺术广角;2009年04期

5 石思茂;;浅论“意象写实”[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6期

6 孟萌;;中国画的意象表现[J];美术观察;2010年12期

7 张清;薛娟;王梦寒;;论中国山水画的意象起源与表现[J];艺术教育;2013年08期

8 刘敬瑞 ,张遂;意象界说[J];中国韵文学刊;1992年00期

9 邢海珍;论意象的灵视性[J];绥化师专学报;1997年01期

10 陈满铭;;意象“多”、“二”、“一(○)”螺旋结构论——以哲学、文学、美学作对应考察[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春鼎;;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意象[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2 李翠瑛;;飞翔的语言——论台湾新诗语言之虚拟意象[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乐安东;;宋晓杰的风格[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宋晓杰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陈满铭;;辞章意象论[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高楠;;艺术文化学解读:辛弃疾词意象的男性超越[A];东方丛刊(2003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三辑)[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方云;[N];美术报;2004年

2 曾策;[N];美术报;2007年

3 浙江师范大学 杨勇;[N];美术报;2012年

4 张桃洲;[N];文艺报;2008年

5 王锋;[N];中国文化报;2011年

6 潘益平;[N];美术报;2002年

7 徐恩存;[N];中国文化报;2007年

8 王世征;[N];中国艺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邹强;中国经典文本中梦意象的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刘贺娟;都市意象的女性主义书写[D];辽宁大学;2008年

3 罗建新;楚辞意象之构成考论[D];上海大学;2010年

4 李雪垠;着装意象审美生成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教富斌;中国画意象浅说[D];天津大学;2006年

2 徐红艳;意象理论的输出和输入[D];兰州大学;2007年

3 罗春萍;意象绘画研究[D];广西艺术学院;2011年

4 何明;色彩意象审美视觉形式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王汉双;心灵感受的真实[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辉;论意象的文学态势[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7 侯永杰;论朦胧诗的意象[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孙佳烨;多元文化下中国意象表现性油画的文化特征和发展态势[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9 单剩平;魏晋诗歌中鱼鸟意象对举解析[D];浙江大学;2009年

10 王海燕;中西方美术中的花卉意象问题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本文关键词:现代空间诗歌基本范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28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128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6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