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以来云南汉语新诗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7 08:43

  本文关键词:1976年以来云南汉语新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云南大学》 2014年

1976年以来云南汉语新诗研究

朱彩梅  

【摘要】:1976年以来的云南汉语新诗是以区域划分的一个诗歌群体,其成员在诗歌精神与探索意向上的多维实践,对汉语诗歌写作具有多方面的思想意义和诗学启示,但却一直没有得到诗学界应有的重视和充分的研究。本文力图通过历史还原、文本细读、诗学追问、文化访谈、人类学考察等方法,来厘清1976年以来云南汉语诗歌发展的进程,分析、阐释其艺术成就,使云南汉语诗歌从被遮蔽的状态中凸显出来。 论文绪论部分包含选题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及方法,正文分五章展开论述。第一章简要梳理1976年以来云南汉语新诗的发展进程。概述了20世纪80年代云南诗歌从“民族与边地”浪漫书写直接进入后现代写作,90年代形成与全国诗人对话的格局,21世纪初诗坛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态势变化。 第二章论述全球化语境下云南汉语新诗的“本土性”特征及其写作意义。主要从云南地域文化中深入挖掘汉语新诗原生性、神秘性、包容性等元素生发的文化土壤,结合诗歌潮流、诗人群体及饶阶巴桑、哥布等具体诗人的文本特性,对始终贯穿于云南汉语新诗发展脉络中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之诗意表达进行分析、评述。 第三章紧扣诗歌的“当代性”,结合于坚提出的“拒绝隐喻——一种作为方法的诗歌”、李森的“形而中”、“纯粹写作”等诗学,对云南诗人所具有的“当代意识”,其对“当代生活”的诗性表达,以及探索当代话语方式的语言自觉,进行宏观与微观阐释。 第四章综合“本土性”与“当代性”特征,着重分析四位重要诗人的诗学理念、写作特色及其对中国当代新诗写作的价值与意义:于坚通过拒绝隐喻来复活隐喻,在写作中寻回日常生活的神性,使汉语回到有活力的“雅”;海男对云南地方史的个体性书写,打开了抒情诗又一个新的维度;雷平阳基于故乡大地“云南”、“昭通”的现代经验书写,为当代汉语诗歌的地域写作提供了别样的方法与路径;李森在“语言的隐喻和对隐喻的消解”中打通“形而上”与“形而下”,寻求“在”与“思”同时映照的“形而中”之路,在汉语中触摸诗性的大地,打开了当代诗歌书写的一种新的可能性。 第五章针对1976年以来云南汉语新诗中普遍存在的囿于地域、自发写作倾向 及技艺锤炼不足的现象,从接通地气与超越地域、写作的自发与自觉、诗意与诗艺三个方面对此进行批判,进而指出诗人应充分认识到写作的难度,提高自我的语言意识,在持续性写作中锤炼技艺,激活现代汉语感受世界、表达人类普遍精神的能力。 总之,1976年以来云南汉语新诗作为中国当代诗歌重要的一部分,于坚、海男、李森等诗人拒绝向单一的符号系统妥协,不断突破当代诗歌语言和想象方式的变革,拓展了诗歌语言和表现领域,其文本具有根植于云南大地、山川、河流与文化的异质性,推动了当代诗歌自由创造、多元并立的艺术创新局面的出现,给当代诗人提供了前行的经验和动力。他们以具体的创作实践及基于实践提出的诗学命题,充实、丰富着中国当代汉语诗歌的探索,对当代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7.2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骞;;回顾与前瞻:云南文学50年[J];边疆文学;2002年05期

2 雷平阳;曾令云;蒋仲文;夏天敏;顾泽旭;彭云虹;杨昭;;群峰之上的夏天——云南昭通文学现象调查[J];大家;1999年03期

3 邓云川;“日常生活”与诗——略谈于坚的诗学追求[J];当代文坛;2002年05期

4 吴晓川;;日常经验世界中澄明的神性——浅论于坚诗歌20年的立场变迁[J];当代文坛;2006年04期

5 李骞;;大地悲歌:论雷平阳诗集《云南记》的死亡意识[J];当代文坛;2011年06期

6 谢有顺;回到事物与存在的现场──于坚的诗与诗学[J];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04期

7 张桃洲;;地域写作的极致与囿限——读雷平阳的诗[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06期

8 傅元峰;于坚;;寻回日常生活的神性[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3期

9 傅元峰;;有诗如巫——于坚诗歌片论[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3期

10 蔡毅;;诗——非诗——《0档案》评析[J];滇池;199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文;在“传统”中寻找“现代”——浅谈汪曾祺“聊斋新义”系列小说对《聊斋志异》原著的改写[J];蒲松龄研究;2004年02期

2 陈长书;从《续黄粱》与《枕中记》的对比中浅析《聊斋志异》的民间基质[J];蒲松龄研究;2005年01期

3 王晓光;;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浅析陌生化手段在“聊斋形象”创作中的运用[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4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5 马予超,张家合;《文心雕龙·章句》的虚词观及其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6 裴新平,潘祥辉;今本《南齐书》几例点读问题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7 熊刚;;论《绿衣》、《葛生》对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8 胡俐;黄春华;;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后殖民意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9 张晓英;;“钱刀”与《白头吟》创作时代蠡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10 孙斐娟;;论十七年诗歌的文学史书写[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振亚;;超越羁绊的艰难突围——中国当代诗歌史撰写述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霍俊明;;新诗史叙事场阈中的十七年诗歌[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柯雷;梁建东;张晓红;;当代中国的先锋诗歌与诗人形象[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李云;;历史记忆的文学阐释——围绕《棋王》的前前后后[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5 林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与影视传播研究——以贵州影视作品为例[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陈建农;;士族文化与六朝诗学的审美情趣[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吕佳;;大众文化语境下精英文化遭际的文化意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则远;;略论“物感说”之“感”:文学创作的本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莫先武;;王国维“境界说”对中国百年文论的影响[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秋利;《醒世姻缘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文志;《文心雕龙》应用写作主体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岳佳宁;端木蕻良长篇小说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周玉英;陈染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奇;飞行的高度──论于坚从《0档案》到《飞行》的诗学价值[J];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02期

2 于坚,陶乃侃;“抱着一块石头沉到底”[J];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03期

3 丁晨;;论文学的旅游价值与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J];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4 李永东;;重庆地域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视野建构[J];红岩;2009年05期

5 贾鸿雁;王金池;;从建构主义真实性看文学资源的旅游开发——以界首镇“汪曾祺水乡风俗园”项目策划为例[J];旅游学刊;2009年05期

6 柏桦;;读《鱼篓令》兼谈诗歌中的地名[J];名作欣赏;2007年01期

7 李劼 ,于坚;回到常识走向事物本身[J];南方文坛;1998年05期

8 冯年华;汤澍;;略论旅游文化及其整合[J];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10期

9 时胜勋;;文学研究:学术生态与职业精神[J];社会科学;2010年07期

10 李仲凡;;地域文学作为二级学科的可能性[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11期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1976年以来云南汉语新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64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164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c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