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伦关系与社会秩序的构建——《白虎通》伦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4-05-25 09:33
  公元79年即东汉建初四年,汉章帝在京师洛阳白虎观亲自主持召开了“讲议五经异同”的白虎观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表面上是由于今文经与古文经的争执不下,但实际上却是当时政治、文化等矛盾复杂而剧烈引起的。在意识形态领域,今古文经学、谶纬神学三者为争夺各自的统治地位,斗争日益激烈,引起许多的社会问题,对东汉政权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在国家治理方面,许多有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已跟不上社会进步的进程,急需补充完备,并通过国家的正式文件确定下来,以为后世则。因此,在此时召开的白虎观会议大有深意,其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宣传君权神授的天赋性来论证东汉政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二是通过引谶论经,间接地将经学与谶纬神学结合成为统治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为三纲六纪等道德规范体系的建立提供了论证依据;三是通过“正名”以明确位份,进而“正实”,从而规范社会生活,形成了自上而下推行的忠孝原则,将意识形态落实到制度层面,进而形成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与社会秩序,实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大一统。《白虎通》作为此次会议的总结性文件,进而整理形成的一部著作,却不是个别人、个别派别的思想观点,而是由皇帝亲率群...

【文章页数】:19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白虎通》的产生和性质
    第一节 《白虎通》成书的背景
        一、思想背景
        二、政治背景
    第二节 《白虎通》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先秦以来的礼治思想及规范
        二、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
        三、谶纬思想
        四、董仲舒政治伦理思想
    第三节 《白虎通》的形成及其性质
        一、国家“典章”——服务于政治统治的综合性纲领式章程
        二、社会“礼典”——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整合与凝练
第二章 拟宗法化:人伦关系与社会秩序构建的范式
    第一节 先秦至汉宗法血缘思想的演变
        一、氏族血缘阶段:父系氏族时期
        二、泛血缘宗法制阶段:先秦时期
        三、拟宗法阶段:秦至汉代
    第二节 拟父子:父权与王权的关系
        一、上天与天子
        二、君父与臣子
        三、百姓与父母官
    第三节 拟宗法化:王权与父子权的对接
        一、天的混沌性与秩序性
        二、天王感应的特权性
        三、以“亲”饰“尊”的拟宗法化
第三章 正名与忠孝:人伦关系与社会秩序构建的道德原则
    第一节 正名与正实
        一、“正名”的源流
        二、“正名”的道德意蕴
        三、深察名号,以名正实
    第二节 孝悌原则
        一、孝悌的自觉与延伸
        二、孝悌的内容
        三、举孝廉与孝悌力田
    第三节 忠敬原则
        一、移孝作忠,忠孝一体
        二、忠孝难两全,尽忠为至孝
        三、不忠入律,忠纳官制
        四、忠敬的内容
第四章 三纲六纪:人伦关系与社会秩序的构建与规范
    第一节 三纲:基本社会秩序的规定
        一、君为臣纲
        二、父为子纲
        三、夫为妻纲
    第二节 六纪:主要人伦关系的确立
        一、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尊而有亲
        二、师长、朋友:义而有利
第五章 阴阳五行:人伦关系与社会秩序构建的思想逻辑
    第一节 “天人合一”的神学理论基础
    第二节 五行相生相胜的道德演绎
        一、五行之生克规定社会生活的秩序
        二、五行之特性衍生人的性情
    第三节 政教合一的价值认同
        一、礼制规范制定的理论支撑
        二、政治统治秩序的思维方式
结语:历史的涤荡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9820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9820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2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