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与道德教育

发布时间:2017-03-17 20:03

  本文关键词:近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面对当代世界性的道德危机,道德教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完备的教育理论与严谨的教育规划下却培养出越来越多“道德沦丧者”。道德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道德教育中究竟还缺少什么?伦理学和教育学界通过讨论与反思,试图为道德教育探寻新的理论基础与支撑点。西方学界认为在长期追求高度工业文明的过程中西方社会偏重以外在的道德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因缺少情感与人文的关怀而造成人性内部的分裂。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社会掀起了复兴古希腊美德伦理学的热潮,旨在重塑完整的人性,培养受教育者善良的品性,建立了以美德伦理学为道德哲学基础的品格教育体系,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政府和理论学界也将目光聚焦到以培养良好品性为目标的品格教育上,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道德教育。本文以近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的主要辩护根据——情感为依据,研究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中情感产生的背景与情感在道德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情感对道德教育的影响和意义。尝试将情感主义伦理学作为道德教育的伦理哲学基础,以情感主义伦理学论域中的道德感、道德良心、同情心和情感共鸣(共情)等情感丰润道德使人性得到圆融,从情感层面探索道德教育的新路径。论文主要包括五部分:导论“道德意识的结构和情感的地位”,分析了道德意识的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显然,道德意识的结构中包含情感的成分,情感是道德意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接着对情感的概念做出界定,并探讨了情感的地位和研究价值,以及情感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然后综述国内外关于情感、道德教育的研究状况,最后分析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一章“近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概述”,主要从理论源头梳理情感主义伦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和发展经过。其始创者沙夫茨伯里提出“道德感”理论、哈奇森进一步对“道德感”理论作了补充与完善、巴特勒的“良心论”、休谟的“同情”思想和斯密的“情感共鸣”论,分别从不同层面丰富并完善了情感主义伦理学理论的内容,使之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学说体系。第二章“近代情感主义伦理学研究的视域”,分析了情感主义论域内的人性、情感、理性、行为与道德,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勾连。情感主义围绕情感与道德,从人性的角度,把人的情感、理性、行为、道德等问题对人的“道德感”、“良心”、“同情心”和“情感共鸣”的影响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第三章“情感主义伦理学与道德教育”,从情感主义伦理学的视角研究道德教育问题,以伦理哲学的高度,关注情感这一人类道德心理结构中的极致形式对道德教育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力,从情感上为人类提供人性的道德关怀,为道德教育开辟新的途径。第四章“做一个有情感的道德人”,情感与道德都是研究如何使人性获得和谐、全面、自由发展的问题。无论是情感教育还是道德教育,其不谋而合之处在于:通过对情感与道德以及二者关系的研究,探寻培养情感丰盈的、社会化的道德人的途径和方法,二者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一致,即:做一个有情感的道德人。
【关键词】:情感 情感主义伦理学 道德 道德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2-06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导论10-40
  • 第一节 道德意识的结构与情感的地位10-25
  • 一、道德意识的结构10-18
  • 二、情感的地位18-24
  • 三、情感与道德教育24-25
  • 第二节 学界研究综述及其问题25-36
  • 一、情感主义伦理学理论的总体研究26-28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28-33
  • 三、问题的提出及意义33-36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36-38
  • 一、研究思路36-37
  • 二、研究方法37-38
  • 注释38-40
  • 第一章 近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概述40-69
  • 第一节 近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的源起40-44
  • 一、近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产生的背景40-42
  • 二、近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产生的理论来源42-44
  • 第二节 近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的思想与观点44-54
  • 一、沙夫茨伯里、哈奇森:道德感44-48
  • 二、巴特勒:良心论48-49
  • 三、休谟:同情论49-51
  • 四、亚当·斯密:情感共鸣论51-54
  • 第三节 中西方传统伦理学中情感思想的比较54-67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感思想54-60
  • 二、中西传统伦理学中情感思想的异同60-65
  • 三、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的理论贡献与不足65-67
  • 注释67-69
  • 第二章 近代情感主义伦理学研究的视域69-98
  • 第一节 道德、情感与人性69-77
  • 一、道德与人性69-73
  • 二、情感与人性73-75
  • 三、道德、情感与人性75-77
  • 第二节 道德、情感与理性77-86
  • 一、道德与理性77-81
  • 二、情感与理性81-83
  • 三、道德、情感与理性83-86
  • 第三节 道德、情感与行为86-95
  • 一、道德与行为(德性与德行)86-90
  • 二、情感与行为90-93
  • 三、道德、情感与行为(移情)93-95
  • 注释95-98
  • 第三章 情感主义伦理学与道德教育98-129
  • 第一节 道德教育的机制(内部组织和运行规律)98-106
  • 一、道德及道德教育98-100
  • 二、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100-102
  • 三、道德教育的伦理学基础:情感主义伦理学102-106
  • 第二节 情感主义伦理学论域中的道德教育106-116
  • 一、道德教育的起始点:道德感的涵养106-108
  • 二、道德教育的着力点:道德良心的唤起108-110
  • 三、道德教育的核心点:同情心的培养110-113
  • 四、道德教育的关键点:产生情感共鸣113-116
  • 第三节 道德教育的情感进路116-127
  • 一、道德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现状与反思116-119
  • 二、家庭道德教育的情感进路119-122
  • 三、学校道德教育的情感进路122-125
  • 四、社会道德教育的情感进路125-127
  • 注释127-129
  • 第四章 做一个有情感的道德人129-146
  • 第一节 、情感教育的旨归:培养有情感的道德人129-137
  • 一、情感教育指向道德人格的养成129-133
  • 二、培养有情感的道德人133-137
  • 第二节 道德教育的旨归:培养有道德情感的社会人137-143
  • 一、道德教育指向生活教育137-141
  • 二、培养有道德情感的社会人141-143
  • 注释143-146
  • 结束语146-148
  • 参考文献148-155
  • 后记155-1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滨有;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内化与外化运行机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萨·巴特尔;;关于德性与德行的一种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高国希;;德性的结构[J];道德与文明;2008年03期

4 迈克尔·斯洛特;王楷;;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一种当代的进路[J];道德与文明;2011年02期

5 罗伟玲;陈晓平;;理性与情感的张力——评休谟的道德哲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叶飞;;情感主义及其当代德育意义[J];教育导刊;2009年04期

7 樊浩;道德教育的价值始点及其资源性难题[J];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8 韩志伟;郝继松;;论道德感的实践本性——以苏格兰启蒙运动为中心的考察[J];理论探讨;2011年03期

9 邱宁;论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05期

10 王传峰;;近代情感主义伦理学道德感理论探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超;苏格兰启蒙政治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高凤敏;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邱林;人格特质影响情感幸福感的机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郑树梅;C.L斯蒂文森情感主义伦理二元方法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董海霞;文化视域下的道德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齐贵云;西方道德情感主义视野中的移情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洪高;关怀学派道德教育思想述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永恒;现代性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D];苏州大学;2005年

3 冷阳春;论休谟情感主义伦理思想[D];南昌大学;2007年

4 冯昊;试论休谟的情感主义及其现实意义[D];浙江大学;2009年

5 刘芹;巴特勒“良心”学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近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33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533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8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