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诗经》传播史

发布时间:2017-03-17 22:00

  本文关键词:日本《诗经》传播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日本诗经传播史》,以实证的精神,从“史”的角度还原《诗经》在日本传播的本貌。 本文的切入点为“文学传播”。以“传播学”这一新视角探讨文学问题,是21世纪文学研究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也是传播学理论自身不断成熟和发展的需要。时下学界对于“文学传播”相关讨论热烈,研究成果颇丰,对于国内文学作品传播的个案考察也多有涉及,但是海外中国文学传播个案观照较少,甚至是缺失。而《诗经》作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经典,其在海外的传播关注较少,系统专论少,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细化和深入。《诗经》传播学同时又是诗经学研究的重要命题。《诗经》自从成书以来,学习者、运用者、研究者层出不穷,相关著作蔚为大观,其中传播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文学离不开传播,传播的多样性、有效性使得中国文学积淀深厚,样式众多,日益繁荣,也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只有通过对《诗经》的传播进行研究,将其放在具体的时空网络中,才能对《诗经》的形成、演变、影响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本文的理论支点为“文学系统论”。探讨中将文学“创作、传播、接受、再加工”看做一个有机的系统。本研究有别于传统诗经学的微观考证,而是将《诗经》作为人类各种社会活动的一环,进行宏观社会学视域中的新思考。作为文学个体存在的《诗经》,当其传入日本社会这一独特的系统后,厘清其在日本文学史、思想史、文明史中价值体现;探明其与列岛汉诗人、歌人、俳人的文学生命互动过程;追索《诗经》内含的中国文化在扶桑的流播演变、影响与互动,对于发掘中国传统经典的内在价值,弘扬中华文明,提升民族自豪感,推动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无疑具备较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文的讨论的场域为日本。日本是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典型代表之一,自古以来受大陆文化影响较深。兼具“经学”与“文学”双重特性的《诗经》在日本的传播更具代表性,它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在日本流播与广布的一个缩影,同时又是中国古典诗歌在异域文化中接受的一个典型。通过《诗经》的传播,考察日本这一典型国度,管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历程、传播规律,以文学关涉的社会体系为考察点,以文献研究、文本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传播史钩沉为轴心,以文化社会学为指向的跨国《诗经》研究新探索,是论文进行理论分析与探讨的价值归宿。 本文针对《诗经》传入日本之后,在各个时代被引用、抄写、刊刻等各种传播情形加以考察与整理,论证过程中结合文献资料与考古新发现,对《诗经》在日本社会系统的具体传播现象进行了梳理,还原了《诗经》在日本传播的本貌。 内容上,按照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的顺序,分析了日本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域《诗经》传播的特点,总结了《诗经》传播由公家、禅家、儒家等“小众”传播到民间“大众”传播演变的规律。对于传播中的具体问题通过实证考索,得出了一些新见解和基本结论。 1.渡海而来的归化人留下了最早的用《诗》记录。(478年,雄略天皇表) 2.百济派遣的“五经”博士是一种轮替制,三年一更替,大致轮换13次。 3.遣唐使带来了古文经学《毛诗》注本与唐朝传诗学制。 4.法师圆尔于1241年入宋,携朱子学相关书目返日,其中《吕氏家塾读诗记》与朱熹《诗集传》关系密切。 5.1599年,在退溪学者姜沆协助下,藤原惺窝完成《四书五经倭训》,为日本最早用朱子学观点解释《四书五经》的著作。 6.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形成与东京、京都两所帝国大学的学术思潮有密切关系。 7.《毛诗》大序对和歌歌论影响较大,和歌研究学者在提出自己的歌论时,多比照《诗经》。 8.《诗经》乐教精神影响了《源氏物语》的音乐观。 9.《诗经》创作模式、解诗体例、诗篇解释法在日本文学中均有投影,并以《伊势物语》、《闲吟集》、《古今和歌集》为例进行了分析。 10.江户“雅俗文化”形成过程中,《诗经》的“劝善惩恶观”与“人情说”参与了当时文艺思潮的讨论,影响较大。 11.《诗经》的传播方式有“口承”、“书承”、“物承”、“体承”多种。此外作为明治时代开辟的学术研究新领域,汉学史、儒学史、经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均会有《诗经》相关篇章或纲目,笔者认为这也应该看做《诗经》传播的载体之一。尤其是作为授课教材而使用的中国文学史,其本身就是传授的内容,属于传播体系。虽然中国文学史也属于“书承”,但因其是以单章或者单节,或以专题讲授,并不是全本讲授的特殊性,应该单列为“史承”。 作为宏观社会系统的一分子,《诗经》在日本的传播与社会运行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仅仅从美学、艺术学等文学范畴来考察《诗经》的传播是不全面的。通观从古代到近代的《诗经》传播,《诗经》在日本社会体系的不同场域均展示着自己的存在。个人空间、公共领域,商业行为、公益行动,职业活动、余暇休闲,《诗经》在各个场域均有或深或浅的投影。通过写本、印本、报纸、杂志、电子书等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体,《诗经》参与社会各个场域的互动,并产生了颇具特色的日本《诗经》现象。《诗经》在日本的传播不是孤立的,而是基于传者、媒介、读者、文艺批评家等连锁活动而展开,其广泛、深入而持久的传播是社会行为各个环节互相作用的结果。这对于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对于《诗经》在日本的传播,此前尚未有过系统的专著或者专论,本文是从传播角度系统探讨《诗经》在日本流布、演变情况的新尝试,是文学研究新方法在新领域的探索和尝试,对于丰富现代诗经学研究体系也具有贡献意义。论述基于存世文献和考古资料,对于日本《诗经》传播史上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了若干新论,发现了很多新课题,为今后继续研究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诗经》 传播 文学系统 日本 承传流变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目录4-6
  • Catalogue6-8
  • 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绪论13-25
  •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与缘起13-17
  • 一、文学系统研究13-15
  • 二、传播视野观照15-17
  • 第二节 研究现状17-19
  • 第三节 研究基本内容19-20
  • 第四节 研究基本问题20-25
  • 一、《诗经》传播主体21
  • 二、《诗经》传播语境21-22
  • 三、《诗经》传播媒介与传播途径22
  • 四、《诗经》受众22-24
  • 五、《诗经》传播效果24-25
  • 第一章 古代《诗经》传播:学在翰林25-74
  • 第一节 《诗经》始来25-36
  • 一、渡海而来的归化人及其用《诗》印记25-28
  • 二、百济与继体、钦明朝“五经”博士轮替制28-31
  • 三、遣唐使与日本《诗经》传播学制、注本31-36
  • 第二节 博士家训点、写本与《诗经》木简36-46
  • 一、“音读”与博士家训点36-41
  • 二、唐写本文化与日本《毛诗》抄物41-44
  • 三、丰冈《诗经》木简蕴含的文化信息44-46
  • 第三节 奈良平安讲《诗》、引《诗》与用《诗》情况46-56
  • 一、“释奠”诗序与《诗》运用46-54
  • 二、贵族公家读书讲经会54-56
  • 第四节 《诗经》与奈良、平安文学56-74
  • 一、从一蹈唐风到“和汉融合”56-64
  • 二、《毛诗》大序与和歌歌论64-68
  • 三、《诗经》乐教精神与《源氏物语》68-71
  • 四、《诗序》解诗体例与《伊势物语》71-74
  • 第二章 中世《诗经》传播:禅林绝响74-93
  • 第一节 禅僧与《诗》传播74-79
  • 一、宋学新注本传来74-78
  • 二、中岩圆月引《诗》概览78-79
  • 第二节 博士家讲经古注、新注并存79-85
  • 第三节 《诗经》与中世文学85-93
  • 一、《闲吟集》与《诗经》85-88
  • 二、诗篇解释法的传播88-93
  • 第三章 近世《诗经》传播:儒林缤纷93-132
  • 第一节 “诗经宋学”地位的确立93-96
  • 第二节 出版兴盛与《诗》传播新变化96-108
  • 一、商业出版与《诗经》传播新变化96-99
  • 二、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大量出版对《诗经》传播的影响99-100
  • 三、江户时期《诗经》流传版本100-108
  • 第三节 幕府传《诗》官学范式108-120
  • 一、昌平校的变迁109-112
  • 二、《诗经》传授方法与学制112-120
  • 第四节 《诗经》与江户文学120-132
  • 一、《诗经》与江户文艺思潮120-124
  • 二、《诗经》对江户文人创作的影响124-132
  • 第四章 近代《诗经》传播:士林超越132-152
  • 第一节 明治讲《诗》概览与研究新气象132-142
  • 一、经筵《诗经》进讲133-135
  • 二、私塾讲《诗》135-136
  • 三、东京大学《诗经》讲授与研究新气象136-142
  • 第二节 “文学史”视野中的《诗经》观照142-152
  • 一、明治中国文学史编撰勃兴的原因143-146
  • 二、中国文学史视野中的《诗经》观照146-152
  • 结语152-156
  • 本论文相关主要史实年表156-159
  • 参考文献159-166
  • 致谢166-16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168-169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1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平;;敦煌《诗经》残卷与日本《诗经》古抄本互校举隅[J];敦煌研究;2008年01期

2 赵沛霖;;二十世纪《诗经》文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J];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03期

3 王勇;;遣唐使时代的“书籍之路”[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4 王龙;;朱熹《诗集传》赋比兴标诗探微[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张思齐;;日本诗经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特征[J];大连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6 夏传才;略述国外《诗经》研究的发展[J];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7 王兆鹏;;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J];江汉论坛;2006年05期

8 王晓平;《诗经》之于日本江户文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王晓平;朱熹劝善惩恶《诗经》说在日本的际遇[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10 高亨;诗经引论[J];文史哲;195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秀清;延安文学传播形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李世前;清代词话与词的传播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3 赵美玲;中国古典诗歌在泰国当代的传播与影响[D];上海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日本《诗经》传播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34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534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7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