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内在精神之发生

发布时间:2017-03-18 14:01

  本文关键词:论鲁迅内在精神之发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论文从人文、话语的现象学角度探究鲁迅内在精神之发生。精神不是固化、对象化的现成之物,现成地装在鲁迅的相关论著里,而是必须在朝向鲁迅的论著的不同视角、话语的过程中才得以显现。在朝向鲁迅的内在精神本身的过程中,不同观点之间的不断复调式对话和不同视角之间的不断相互鉴照打破了不同观点和不同视角原本固化的现成性,方能揭示鲁迅内在发生着的活的精神。本论文对鲁迅内在精神的研究是开放性的,呈现了鲁迅内在精神的不同面向与层次。本论文第一章探究了童年与鲁迅的自我觉醒及回归的关系。童年的经历与记忆使得鲁迅形成创伤性自我意识与超越性母性精神。第二章在辨析伊藤虎丸的“终末论”式鲁迅、细读鲁迅早期论文的基础上,从欧洲近代精神特别是尼采思想和中国传统心学、佛学的角度探究了鲁迅在中西文化的交汇里形成的精神自觉。第三章通过辨析竹内好的“回心说”,细致呈现北京时期绍兴会馆里鲁迅“回心”式自觉的不同方式。第四章通过细读散文诗集《野草》,分析鲁迅内在精神里的悖论意识以及向死而生、回归日常生活与文化母体的通脱意识。这些内在精神的不同面向与层次的片断相互映射、蕴含,成为一个鲁迅的精神镜像。本论文所呈现的只是鲁迅的一个精神镜像,不能说即鲁迅本身。这个精神镜像形成于本论文的研究主体带着自身的问题意识、当下的时代感觉细读鲁迅论著与相关文献以激活其深藏的精神性的过程之中,它具有当今的面目与姿态,具有与现时代对话的意义。
【关键词】:鲁迅 内在精神 发生 现象学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10
【目录】:
  • 致谢3-8
  • 摘要8-9
  • Abstract9-10
  • 引言10-28
  • 一 选题缘起10-18
  • 二 研究方法与思路18-22
  • 三 相关研究述评22-28
  • 第一章 童年与自我的觉醒及回归28-51
  • 第一节 童年创伤与自我的觉醒28-36
  • 一 自我意识觉醒的契机28-30
  • 二 父亲的病与观看者形象30-32
  • 三 父亲的死与倾听者形象32-35
  • 四 故家的败落与走寻者形象35-36
  • 第二节 童年记忆与自我的回归36-51
  • 一 自我的出走与回归36-41
  • 二 故乡之根与怀旧的未来41-44
  • 三 鬼神世界与终末论视角44-48
  • 四 讲故事的人与地母48-51
  • 第二章 新旧之声交响里的精神自觉51-92
  • 第一节 弃医从文的契机51-53
  • 第二节 “别求新声于异邦”53-56
  • 第三节 异邦“新声”与鲁迅的精神自觉56-71
  • 一 伊藤虎丸的鲁迅论辨析56-60
  • 二 现象学视角下鲁迅的精神自觉60-71
  • 第四节 本邦“旧声”与鲁迅内在精神的发生71-83
  • 一 “新声”与“旧声”71-73
  • 二 清末民初心学、佛学的复兴73-75
  • 三 鲁迅之“心学”75-78
  • 四 佛学与鲁迅的精神自觉78-83
  • 第五节 纯文学与内在精神的发生83-88
  • 第六节 不论新旧的“白心”与精神发生场88-92
  • 第三章 北京绍兴会馆里的“回心”92-135
  • 第一节 竹内好的“回心说”92-97
  • 一 “回心说“的提出92-95
  • 二 “回心”的两种不同方式95-97
  • 第二节 伊藤虎丸对“回心”的阐释97-101
  • 第三节 从精神现象学的角度看“回心”101-124
  • 一 沉寂的十年101-103
  • 二 慢与快103-107
  • 三 重与轻107-111
  • 四 动与静111-114
  • 五 色与空114-119
  • 六 古与新119-124
  • 第四节 “回心”与近代中国124-132
  • 一 回心型近代中国与转向型近代日本124-126
  • 二 对“回心”与“转向”的诠释126-128
  • 三 竹内好的矛盾128-132
  • 第五节 心、身与现代性132-135
  • 第四章 《野草》里的生死挣扎与通脱135-158
  • 第一节 从自我悬搁到自我审视135-140
  • 一 世界苦恼与蚊子叮咬135-137
  • 二 进化论的崩溃与自我的审视137-140
  • 第二节 书斋、花园与生死的发生场140-145
  • 第三节 观看与主体精神的发生145-150
  • 第四节 生死之间的行动者150-152
  • 第五节 “此刻现在”的恢复与母性的复活152-158
  • 结语158-166
  • 一 鲁迅的精神镜像158-160
  • 二 复古、西化与精神发生场160-162
  • 三 有死之人与存在之圆162-166
  • 参考文献166-175
  •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1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弱水;;鲁迅的生态学[J];读书;2012年12期

2 钱理群;文本阅读:从《朝花夕拾》到《野草》[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3 汪晖;;声之善恶:什么是启蒙?——重读鲁迅的《破恶声论》[J];开放时代;2010年10期

4 高远东;鲁迅的可能性——也从《破恶声论》寻找支援[J];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07期

5 郜元宝;从舍身到身受——略谈鲁迅著作的身体语言[J];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04期

6 姜异新;;翻译自主与现代性自觉——以北京时期的鲁迅为例[J];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03期

7 钱理群;;“鲁迅”的“现在价值”[J];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01期

8 汪卫东;鲁迅的又一个“原点”——1923年的鲁迅[J];文学评论;2005年01期

9 钱理群;鲁迅对『现代化』诸问题的历史回应[J];文艺研究;1996年06期

10 汪晖;;鲁迅文学的诞生——读《〈呐喊〉自序》[J];现代中文学刊;2012年06期


  本文关键词:论鲁迅内在精神之发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45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545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7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