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普影视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0 01:06

  本文关键词:中美科普影视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科普影视是科学普及与科学传播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有效载体。科普事业、科学传播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但不断前进的历程。现今大力发展科普事业、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战略共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媒介手段的不断丰富,通过电影电视来进行科普工作、科学传播,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方式。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国家,科学传播也走在世界前列,其科普影视不仅是其科学传播的有力武器,更成为其强大的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对“科普”、“科学传播”、“科普影视”几个主要概念做了界定,对科普影视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并将研究的视角对准中美两国科普影视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对各自的历史进行梳理,对各自的现状进行比较,对各自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对中国科普影视可从美国科普影视的发展中得到的借鉴和启发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科普影视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迪,进而为发展中国的科学普及与科学传播事业、为提高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提供一种思路和指引。
【关键词】:科学传播 科普影视 中美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5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6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3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目的11-12
  • 1.1.3 研究意义12-13
  • 1.2 科普影视的概念界定13-20
  • 1.2.1 科普影视相关的的概念界定13-17
  • 1.2.2 科普影视的功能和价值17-20
  • 1.3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20-26
  • 1.3.1 文献综述20-24
  • 1.3.2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24-26
  • 第2章 中美科普影视的一般性研究26-68
  • 2.1 科普影视的历史观照:中国科普影视历史概述26-35
  • 2.1.1 1949年前:教育电影与教育电影协会26-27
  • 2.1.2 1949—1966年:社会主义科教电影的兴起与科教电视的诞生27-29
  • 2.1.3 1966—1976年:科普影视的停顿、撤销与替代29-30
  • 2.1.4 1978—1995年:改革开放以来的恢复发展与流变30-32
  • 2.1.5 1995—2000年:新时期科普影视的整合、探讨与转型32-34
  • 2.1.6 2001年至今:当代科普影视的创新与发展34-35
  • 2.2 表现形式:中美科普影视的主要类型35-48
  • 2.2.1 中国科普影视的主要类型35-39
  • 2.2.2 美国科普影视的典型模式39-48
  • 2.3 传播现状:中美科普影视的传播进程48-60
  • 2.3.1 中国科普影视的传播渠道48-50
  • 2.3.2 中国科普影视的传播现状50-53
  • 2.3.3 美国科普影视的传播现状53-60
  • 2.4 生态环境:中美科普影视的生态构成60-67
  • 2.4.1 中国科普影视的生态环境60-64
  • 2.4.2 美国科普影视的运行环境64-67
  • 2.5 本章小结67-68
  • 第3章 中美科普影视的比较性研究68-115
  • 3.1 中美科普影视比较研究——文化语境分析68-79
  • 3.1.1 文化传统与社会心理68-72
  • 3.1.2 媒介环境与体制现状72-74
  • 3.1.3 基础设施与动力支持74-76
  • 3.1.4 媒介产业的发展环境76-79
  • 3.2 中美科普影视比较研究——内容形式分析79-90
  • 3.2.1 内容之类型比较——单一与多元79-82
  • 3.2.2 内容之题材比较——偏科与全面82-84
  • 3.2.3 形式之表现形态比较——简单与丰富84-88
  • 3.2.4 形式之结构比较——单调与多样88-90
  • 3.3 中美科普影视比较研究——叙事模式分析90-104
  • 3.3.1 叙事之选题比较——动态化与稳定性91-93
  • 3.3.2 叙事之主体比较——叙述者的异与同93-96
  • 3.3.3 叙事之视角比较——全面与独特96-97
  • 3.3.4 叙事之结构与节奏比较97-99
  • 3.3.5 叙事之手法比较——悬念营造与冲突制造99-101
  • 3.3.6 叙事模式的综合比较101-104
  • 3.4 中美科普影视比较研究——传播模式分析104-112
  • 3.4.1 传播主体的比较研究——专业与准专业104-108
  • 3.4.2 传播理念的比较研究——寓教于乐与科学教育108-109
  • 3.4.3 传播渠道与传播方式的比较研究——全面与单一109-110
  • 3.4.4 受众与传播效果的比较研究——主动与被动110-112
  • 3.5 本章小结112-115
  • 第4章 中国科普影视的未来发展模式研究115-129
  • 4.1 制度与文化层面:在计划与市场的矛盾中重铸核心价值观115-119
  • 4.1.1 强调科普性与公益性:公共传播与商业传播的并存115-117
  • 4.1.2 平衡互利发展:法律法规推动与行业内部的互动117-118
  • 4.1.3 追求专业诉求:科学精神与专业水平的坚守118-119
  • 4.2 产业发展层面:从职业化与专业化中探寻科学传播的最佳途径119-123
  • 4.2.1 商业化与精品化的发展路线119-120
  • 4.2.2 分众化的传播理念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120-121
  • 4.2.3 制播分离的制作方式与产业链的拓展开发121-123
  • 4.3 中国科普影视发展的对策建议123-128
  • 4.3.1 科普影视传播的双轨制:公共化与商业化并行124
  • 4.3.2 产业发展的交流机制:建立专业性的法律与行业互动124-126
  • 4.3.3 创作队伍的组织建设:优化人员结构培养科学精神126
  • 4.3.4 工业化的生产体系:以精品意识打造精细化的生产线126-127
  • 4.3.5 全方位的开发模式:扶植社会力量扩充产业布局127-128
  • 4.4 本章小结128-129
  • 结论129-132
  • 参考文献132-136
  • 致谢136-137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福鹏;姜萍;;科学传播中科学家缺席的原因探析——以“蕉癌”事件为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06期

2 曹昱;贺武征;;论“民主模型”的理论超越性[J];唯实;2008年01期

3 苑举正;;科学传播、风险与怀疑论[J];现代哲学;2012年04期

4 肖庆;;荧屏上的科学总动员——析电视媒介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J];艺术科技;2012年04期

5 刘超然;;试论科学传播第四主体存在的可能性[J];青年文学家;2013年15期

6 詹琰;;从视觉文化论太空美术与科学传播[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11期

7 于秋叶;;我国科学民主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影响[J];黑龙江史志;2014年05期

8 沈毅;;《现代评论》与科学传播[J];中国出版;2012年14期

9 梁索平;;新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J];神州;2013年01期

10 范振强;徐慈华;;隐喻认知与科学传播[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峥华;;建构主义思想下对科学传播社会语境的思考[A];科普惠民 责任与担当——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舒志彪;来英;;电视科学传播能力研究——以科教栏目为例[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年

3 刘秀花;;气象科普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加强气象科普能力建设,推动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4 曾铁;;科学传播应重视规范性和科学性——以近年几家大报的若干文章为例[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香平;;科学传播需要双力驱动[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姜照君;陈清;;科学传播的“边缘化”[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石国进;;应急条件下的科学传播机制探究[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8 孙红霞;任嵘嵘;;科学传播理论研究新探[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秀菊;何薇;;欧盟科研框架计划项目中科学传播的政策与实践分析[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吴琦来;普宏;孟雷;;关于中日高校科学传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尹兆鹏;科学传播的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黄时进;哲学视野中的科学传播受众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罗红;科学传播的叙述转向及其哲学思考[D];南开大学;2014年

4 王细荣;清末民初新型知识分子科学中国化实践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黄雯;中美科普影视比较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中美科普影视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68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568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1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