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和越南语“建议”言语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0 09:10

  本文关键词:汉语和越南语“建议”言语行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言语行为中,为了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说话人要采取适当的表达方式或策略。在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与实施“命令、禁止、威胁、劝告”等其他指令类言语行为相比,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建议”言语行为来达到自己的话语意图。本文立足于汉语和越南语的语言事实,通过界定汉语和越南语里的“建议”言语行为,对两种语言共同使用的“建议”言语行为的表达手段进行详细的描写论述,概括汉语和越南语“建议”言语行为表达上的共性与差异,同时提出实施“建议”行为的礼貌策略。这一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以Austin(奥斯汀)和Searle(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为主的。 除了引言、结语之外,全文主要内容共分为四章。各个部分的具体所述如下: 引言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现状和限定研究范围、研究的意义、论文的创新点、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及语料的来源等。 第一章主要介绍相关的理论基础,其中主要涉及到言语行为理论、祈使行为、祈使行为中的“建议”行为、“建议”行为与礼貌原则。此外,本章还提及跟论文有关的、直接有助于处理语料、确定祈使行为、界定各个祈使行为的情态理论、原型理论等。根据这些理论,本章的第二个重点是提出汉语和越南语中“建议”言语行为的界定标准和界定方法。从而指出各个不同的言语行为都具有其特征,在一组行为中都可以肯定其独立性。为了界定“建议”行为或任何其他行为,不能只根据一个标准而要总体考虑,并且要将其与其他行为进行比较。 第二章较为细致地讨论并对比汉语和越南语中“建议”行为的直接表达手段,发现其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两种语言的直接表达手段都包括显性手段、隐性手段、类显性手段、类隐性手段以及各种连用情况,其各句型模式大致相同。但通过具体的考察分析,我们发现在两种语言中其内部的具体情况却有很多不同之处:省型模式的分布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于M1和M2-1的省型模式);越南语的施为动词"de nghj"的义项比汉语的“建议”丰富;越南语表示“建议”的语气词比汉语的多,而且其组合能力比汉语强;动词重叠是汉语表达“建议”行为特有的一个隐性手段,越南语则无此手段等等。 第三章论述汉语和越南语“建议”行为的间接表达手段,就汉语和越南语中的隐含建议的疑问式、陈述式、感叹式进行研究,揭示其表现形式及含义大同小异,并指出两种语言中,影响间接“建议”行为理解和使用的因素都一样,听话人在理解说话人建议意图的时候,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知识,还需要根据相关语境信息及背景知识才能够领会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语境。同时还显示汉语和越南语中,规约性间接“建议”行为的言外之意的推导对语境的依赖性没有非规约性间接“建议”行为的那么强。 第四章探讨实施汉语和越南语“建议”行为的礼貌策略。怎么样在交际意图的指导下对话语进行组织和策划,怎么样得体地表达,怎么样礼貌地让听话人接受,这是说话人都要仔细考虑的问题。汉语和越南语“建议”言语行为的实际语料表明,对听话人表示尊重、缩短社会关系的距离、拐弯抹角、凸显说话人的热情与真诚等都是最典型的建议策略。其中面子的威胁程度、交际双方的熟悉程度和权势关系等是影响汉语和越南语“建议”策略的主要社会因素。本章强调“谦己敬人”、“谦虚恭敬”的礼貌原则都支配着中国人和越南人的言行,往往是越礼貌交际双方越容易沟通,恰当地选择言语策略,建议接受的可能性就越大,越容易达到交际意图。 结语部分先总结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之后指出了研究中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展望。
【关键词】:言语行为 “建议”行为 表达手段 礼貌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44;H13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引言12-23
  • 0.1 研究意义12-13
  • 0.2 研究现状13-18
  • 0.2.1 汉语“建议”言语行为研究现状13-16
  • 0.2.2 越南语“建议”言语行为研究现状16-18
  • 0.3 研究范围18
  • 0.4 研究目的及任务18
  • 0.5 本文解决的问题和创新之处18-19
  • 0.6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19-21
  • 0.6.1 研究方法19-20
  • 0.6.2 语料来源20-21
  • 0.7 论文的结构框架21-23
  • 第一章 相关的理论基础23-87
  • 1.1 言语行为理论23-28
  • 1.1.1 言语行为的概念23-24
  • 1.1.2 言语行为的语用条件24-26
  • 1.1.3 言语行为的分类26-27
  • 1.1.4 直接言语行为与间接言语行为27-28
  • 1.2 祈使行为28-31
  • 1.2.1 祈使与祈使行为28-29
  • 1.2.2 祈使行为的分类29-31
  • 1.3 祈使行为中的“建议”行为31-33
  • 1.4 “建议”行为与情态理论33-34
  • 1.4.1 情态的概念33
  • 1.4.2 道义情态与“建议”行为33-34
  • 1.5 “建议”行为与礼貌理论34-35
  • 1.5.1 礼貌原则与礼貌策略34
  • 1.5.2 “建议”行为中的礼貌34-35
  • 1.6 “建议”行为与原型理论35-36
  • 1.6.1 原型理论概述35-36
  • 1.6.2 祈使行为界定中的原型理论36
  • 1.7 汉语和越南语“建议”行为的界定36-84
  • 1.7.1 “建议”行为的界定标准36-45
  • 1.7.2 汉语和越南语“建议”行为的形式标记45-56
  • 1.7.3 “建议”行为的界定方法56-84
  • 1.8 小结84-87
  • 第二章 汉语和越南语“建议”行为的直接表达手段87-124
  • 2.1 显性“建议”行为的语力显示手段87-95
  • 2.1.1 汉语的施为动词“建议”87-89
  • 2.1.2 越南语的施为动词“de nghi”89-93
  • 2.1.3 汉语和越南语“建议”行为中施为动词的异同93-95
  • 2.2 隐性“建议”行为的语力显示手段95-109
  • 2.2.1 情态副词95-99
  • 2.2.2 句末语气词99-108
  • 2.2.3 动词重叠108-109
  • 2.3 类显性“建议”行为的语力显示手段109-112
  • 2.4 类隐性“建议”行为的语力显示手段112-115
  • 2.4.1 汉语的动词“让”112-113
  • 2.4.2 越南语的动词“de”113-115
  • 2.4.3 “让”与“de”的异同115
  • 2.5 “建议”行为的各语力显示项连用115-121
  • 2.5.1 M2模式中的连用情况115-118
  • 2.5.2 M1模式中的连用情况118-121
  • 2.6 小结121-124
  • 第三章 汉语和越南语“建议”行为的间接表达手段124-146
  • 3.1 隐含“建议”的疑问式124-139
  • 3.1.1 识别的标记124-126
  • 3.1.2 隐含“建议”的疑问类型126-139
  • 3.2 隐含“建议”的其他句式139-142
  • 3.2.1 隐含“建议”的陈述式139-141
  • 3.2.2 隐含“建议”的感叹式141-142
  • 3.3 影响间接“建议”行为理解和使用的语境因素142-144
  • 3.4 小结144-146
  • 第四章 实施“建议”行为的礼貌策略146-174
  • 4.1 汉语和越南语“建议”行为中的礼貌策略类型146-168
  • 4.1.1 对听话人表示尊重146-159
  • 4.1.2 缩短社会关系的距离159-161
  • 4.1.3 拐弯抹角161-163
  • 4.1.4 凸显说话人的热情与真诚163-165
  • 4.1.5 各策略结合使用的情况165-168
  • 4.2 影响汉语和越南语“建议”策略的社会因素168-171
  • 4.2.1 面子威胁程度168-169
  • 4.2.2 熟悉程度169-170
  • 4.2.3 社会权势关系170-171
  • 4.3 小结171-174
  • 结语174-179
  • 一、本文的主要结论174-177
  • 二、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177-179
  • 参考文献179-186
  • 致谢186

  本文关键词:汉语和越南语“建议”言语行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75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575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2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