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小说:“理性型文本”的一种

发布时间:2017-03-20 08:04

  本文关键词:刘心武小说:“理性型文本”的一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书写时代热点是刘心武小说非常鲜明的特点。《班主任》《爱情的位置》《我爱每一片绿叶》等小说率先发现了社会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钟鼓楼》的“桔瓣式结构”迎合了文坛叙事探索热潮,其对北京市民生活的叙事则是对寻根文学的回应。1992年,长篇小说《风过耳》问世,陈晓明、张颐武等批评家发现刘心武小说开始进入“后新时期”阶段。前几年出版的《站冰》《京漂女》等短篇小说集则是“底层文学”非常妥切的参照文本。然而,这只是作为表层话语的呈现,其深层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理性型文本”的一种。 “理性型文本”的叙述者与其所虚构的世界之间的关系是分离的。由于这种“分离性”的关系,随着时代主题的更替,刘心武小说的叙述姿态极易随之发生变化。基于此,笔者将刘心武的作品划分为四个阶段:80年代之前的创作为刘心武创作的第一阶段,受主流文学的影响,这一阶段作品中的叙述者常自觉以社会主要政治力量为其想象的依托;第二阶段是指刘心武80年代的创作,叙述者开始尝试摆脱政治的“援助”,,以时代的代言人自居,书写“时代精神和新人面貌”;刘心武90年代的创作则是第三阶段,虽然刘心武一度宣称放弃知识分子的责任、使命,然而,揭示“理性原则”的野心并没有消失。正是这种野心的存在,令刘心武没能走向“重生”,反而陷入了“身份”迷失的危机;2014年6月长篇小说《飘窗》的出版,意味着刘心武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真理”的幽灵被驱逐,叙述者以彻底怀疑的姿态审视日常世界。本论文的前四章主要探讨刘心武创作四个阶段的“变”与“不变”,以及与当代文学思潮的离合。 第五章描述在“理念”的观照下,刘心武是如何想象“日常生活”的。日常生活的主体是依赖感官来把握世界的,因此,经验性、个体性、模糊性是它的基本特征。但是,由于叙述者理念的介入,刘心武小说的日常叙事反而呈现出清晰、明确的审美效果。然而,不排除个别文本叙述者理念介入的失效,令刘心武笔下的日常生活现出了它的“本来面目”,中篇小说《立体交叉桥》便是这样的例外。因此,本章分为两部分来讨论刘心武笔下的日常生活,第一部分探讨理念规范下的日常生活的样态;第二部分则以《立体交叉桥》为个案,分析理念介入失效后的日常书写。 第六章探讨刘心武理性世界观的坚执,对其“人”的想象的影响。在理念的规约下,刘心武笔下的人物普遍呈现出一种单质的性格。这种人物的类型化倾向,与作家对人的价值评判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刘心武内心深处,始终坚信着“人性本善”,“恶”则被认为是急需清除的社会不良现象。 结语则将刘心武与“生命型作家”进行比较,尝试较为清晰地呈现刘心武作为“理性型作家”的形象。通过比较分析,笔者发现,“生命型作家”虽然弥补了“理性型作家”“人”的独立品格的缺失,然而,“理性型作家”对现实的思考,仍然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命题。
【关键词】:刘心武小说 “理性型文本” 日常叙事风格 “单向度”的“人”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绪论 刘心武小说研究综述11-23
  • 一、 政治的阐释者12-14
  • 二、 80 年代上半叶:审美主义的复苏14-18
  • 三、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告别“新时期”18-19
  • 四、 90 年代以后:多种角度的阐释19-21
  • 五、 小结21-23
  • 第一章 政治规囿下的想象23-55
  • 第一节 作为“原点”的“十七年”作品23-34
  • 一、 甜蜜生活的书写23-29
  • 二、 道理的传授29-34
  • 第二节 刘心武“文革”时期的创作:“文革”意识形态的注脚34-41
  • 一、 从文老师到张老师:刘心武“自我”的一次放逐34-36
  • 二、 阶级斗争政策的形象化阐释36-39
  • 三、 政治化的儿童形象39-41
  • 第三节 刘心武生命存在与时代主潮的一次交汇41-55
  • 一、 《玻璃亮晶晶》:“灰色”立场的想象41-44
  • 二、 知识分子性的有限彰显44-47
  • 三、 《班主任》的潜藏文本:知识分子真实诉求的隐晦表达47-55
  • 第二章 “时代精神和新人面貌”55-82
  • 第一节 刘心武问题小说与“新时期”初期文学55-67
  • 一、 赵树理“问题小说”的承续55-62
  • 二、 乐观与焦虑:80 年代初期普遍的创作心态62-67
  • 第二节 “调适”的气质67-77
  • 一、 《钟鼓楼》:改良中的“传统”68-74
  • 二、 “知识”与“理智”:刘心武 80 年代小说的“现代”想象74-77
  • 第三节 “复制”与“粘贴”:刘心武 80 年代小说的艺术探索77-82
  • 第三章 文学身份的焦虑与困惑82-117
  • 第一节 景观化的时代主题82-96
  • 一、 “民间”:侠客梦的现实想象83-89
  • 二、 混沌的“消费”想象89-93
  • 三、 爱欲叙事:一幅灵魂缺失的油画93-96
  • 第二节 徘徊于日常生活与形而上之间96-117
  • 一、 “游戏”:《风过耳》的基本叙述语调96-105
  • 二、 《四牌楼》:审视空间缺失的想象105-111
  • 三、 《栖凤楼》:叙述者“参与意识”的自觉与消解111-117
  • 第四章 《飘窗》:当下社会普遍心态的摹写117-127
  • 第一节 “荒唐”的现实世界117-121
  • 第二节 一段失败的“启蒙”121-124
  • 第三节 “犬儒知识分子”的叙述立场124-127
  • 第五章 刘心武小说的日常叙事风格127-155
  • 第一节 清晰审美:刘心武小说的日常叙事风格127-144
  • 一、 作为抒情载体的叙述语言127-132
  • 二、 “绝对”理念的书写132-144
  • 第二节 《立体交叉桥》:模糊审美的隐现144-155
  • 一、 希望与失望情绪的混合145-148
  • 二、 “窝囊废”价值观的认同148-150
  • 三、 当代日常叙事的承继与突破150-155
  • 第六章 “单向度”的“人”155-174
  • 第一节 “专制”的叙述者155-166
  • 一、 无处不在的叙述主体眼光155-160
  • 二、 理念:人物想象的依据160-166
  • 第二节 类型化的人物166-169
  • 第三节 “人性本善”的坚执169-174
  • 结语作为理性型作家的刘心武174-178
  • 参考文献178-198
  • 附录:刘心武著作目录198-216
  •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216-218
  • 后记218-21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文静;;刘心武启蒙文学论[J];四川戏剧;2008年02期

2 王学谦;;女巫魔语与天使福音——林白《万物花开》与毕淑敏《女工》的比较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薛瑞生;;思想、形象和倾向——评刘心武同志小说中的议论[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3期

4 尤西林;;无产阶级启蒙的呼声——谈《班主任》中的谢惠敏形象[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2期

5 李书崇;;文学家的最大世界——评刘心武的三个现代意识[J];清明;1987年01期

6 于文涛;;热烈地拥抱人生——刘心武和他的八卷文集[J];群言;1995年01期

7 楼栖;;漫谈细节的真实[J];人民文学;1978年02期

8 李心田;;流动的人格[J];人民文学;1987年10期

9 ;刘心武最近恢复《人民文学》主编工作[J];人民文学;1987年10期

10 刘欣画;话剧的魅力——记刘心武[J];四川戏剧;1998年01期


  本文关键词:刘心武小说:“理性型文本”的一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74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574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6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